在幹燥的冬春季節,經常刮大風,你一定也會感覺到,一天中,白天的風一般要比晚上大,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白天在太陽的照射下,地麵各處受熱不均勻,使貼近地麵的空氣溫度也有差異,氣溫高的地方,空氣上升,氣溫低的地方,空氣下降。這樣空氣的上下交流比較厲害。
到了晚上,太陽下山後,地麵漸漸冷卻,於是,近地麵空氣形成穩定的結構,阻礙了空氣的上下交流。
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上空的風速總是比地麵的風速大些。當上下空氣交流時,上空流動得較快的空氣下降到近地麵,就會促使近地麵風速加大,因此,白天的風比較大。
當太陽落山後,地麵溫度開始降低,空氣的上下交流作用逐漸減弱,近地麵空氣中缺乏風速較大的上空氣流滲人,風也就小起來了。
其實這種現象並不是任何地方都一樣,比如在海邊,有時候正好相反,白天風力較弱,晚上的風反而較強,這是因為在海邊,白天的風由陸地吹向海洋,陸地上阻礙大,於是,風力不強。晚上,風是由海洋吹向陸地,海上很平坦而沒有阻礙。風力就變得比較強。
一、為什麼氣象台能領報天氣
當你從電視裏看到中央氣象台發布的全國大範圍天氣預報和主要城市包括世界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時,也許你會想:氣象台為什麼能預先知道未來的天氣情況呢?
天氣的變化雖然很複雜,但是它有一定的規律性。因為,天氣的變化,主要就是由於大規模空氣流動所造成的。隨著空氣的運動,一個地區發生的天氣現象往往可以影響到幾百千米,甚至幾千千米以外的地區,所以,天氣預報並沒有什麼神奇奧妙。
現在氣象衛星等先進的探測技術不斷地發展,使氣象觀測能做得更加準確,全世界建立了上萬個地麵和高空觀測站以及氣象衛星接收站、天氣雷達站等,從地麵到高空,從陸地到海洋,日夜不停地觀測著大氣的變化,組成了全球大氣監測網。
各地氣象台將觀測結果,迅速地傳送到各國的國家氣象中心。之後,又將這些數據資料傳送到世界氣象中心。世界氣象中心把資料整編後,再轉發給世界各地的氣象台,氣象台則利用這些資料加工成各種天氣圖、衛星雲圖。
氣象預報員根據大氣運動的動力學和熱力學理論,綜合運用這些資料及圖象,就可以作出各時段的天氣預報。
1.為什麼說冬雪有利於農作物
“民間常流傳著一句“瑞雪兆豐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天下幾場大雪,預兆著來年莊稼必然獲得豐收。
冬天天氣很冷,下的雪往往不容易融化,蓋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較鬆軟的,裏麵有許多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不導熱的物質,這樣就像給農作物蓋了一層榷被,外麵天氣再冷,下麵的濕度也不會降得很低,起到了保護作用。
等到寒冬過去後,天氣逐漸回暖,雪慢慢融化,這樣,不但保護了莊稼不受凍害,而且雪融化後的水留在土壤裏,為春曖後莊稼的生長積蓄了大量的水分,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
據科學家研究,雪中還含有很多氮的化合物。如果1千克雨水中含有1.5毫克的氰化物,那麼,1千克雪中所含的氮化物能達7.5奄克。在融雪後,這些氮化物是最好的肥料。
同時,雪層對土壤起了保溫的作用,也一時對地下的害蟲有利。但在融雪時,要從土壤中吸收許多熱量,這時土壤會突然變得非常寒冷,溫度降低很多,就會把害蟲凍死,有利於來年莊稼的生長。
因此說冬季下幾場大雪,就預示著來年可獲得豐收。
2.為什麼森林地區降雨多
我們知道,雨是空氣中的水汽冷卻後凝結降落下來的水滴。水汽的多少決定了降水的多少,森林地區之所以降雨多,是因為森林地區水汽多的緣故。
為什麼森林地區水汽多呢?
首先,植物具有強大的蒸騰作用,它們在生長發育中,要不斷地吸收地下的水分,經過光合作用,又將水分不斷地散發到空中。據研究,一株植物長成一份重量的幹物質,需要蒸騰300?400份重量的水分。比如,一畝山毛櫸林,一年要蒸騰約400噸的水呢!這樣強大的蒸騰作用,好像抽水機一樣,將水從地下抽上來,再噴向空中,水汽自然非常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