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安有一次大仗要打,所以請各位讓在下介紹一些新安的情況。
這新安,位於河南西北部,洛陽市西部偏北,北臨黃河,與河南濟源,及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與宜陽接壤;西與澠池,及義馬市為鄰;東與孟津,及洛陽毗連。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境內地形複雜,山地、丘陵、河穀川地,各類地形齊全。地勢自西北向東南、自西向東逐漸降低。
黃河橫於北,秦嶺障於南,中間荊紫山、青要山、邙山、鬱山,這四山夾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山高,嶺多、河穀碎,七嶺、二山、一分川。
新安山地西北部與澠池交界,有曹村、石井、峪裏等鄉鎮。這裏群山綿亙,峰巒重疊,岩石裸露,溝穀幽深。
境內自北向南,有黃河、青河、畛河、金水河、澗河等主要河流,其沿岸均有河穀川地分布,地勢平坦,河渠縱橫,為白蓮爭取糧草之地。
相傳黃帝、炎帝曾在此活動,因而人們又稱新安為“表裏山河”、“帝王之鄉”、“華夏之祖”、“炎帝之根”。
“詩聖”杜甫的《三吏三別》中的《新安吏》,就是寫於新安。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這是乾元元年冬,安慶緒退保安陽,肅宗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個節度使,率步騎二十萬人圍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從魏州引兵,來支援安慶緒,與官軍戰於安陽河北。九節度的軍隊大敗南奔,安慶緒、史思明幾乎重又占領洛陽。
幸而郭子儀率領他的朔方軍拆斷河陽橋,才阻止了安史軍隊南下。
這一戰之後,官軍散亡,兵員亟待補充。於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從洛陽回華州,路過新安,看到征兵的情況,寫了這首詩。
杜甫寫深刻地揭露了兵役製度的不合理。安史叛軍燒殺擄掠,對中原地區生產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壞是空前的。
而朝廷永無止境對老百姓的剝削和壓迫,到了國難當頭的時候,卻又昏庸無能,把戰爭造成的災難全部推向老百姓,既要捐,又要人,根本不顧老百姓的死活。
可以說,杜甫的“三吏”、“三別”既揭露朝廷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又旗幟鮮明地肯定平叛戰爭,甚至對應征者加以勸慰和鼓勵。
因為當時的老百姓雖然怨恨唐王朝,但終究咬緊牙關,含著眼淚,走上前線支持了平叛戰爭。
在新安,杜甫憂國憂民的長歎,雖然已是曆史,如今白蓮又戰新安,這裏的老百姓怎麼看待這事情呢?
當時齊寡婦到了新安城下,並不急於攻打新安,而是駐軍到了荊紫山上。
這裏的老百姓不僅僅願意捐出糧草,而且願意把糧草送到白蓮軍中,而張朋良的快騎去征糧,幾乎拿不到什麼糧食。
齊寡婦下山為老百姓分的土地,發的銀子,足以讓人心沸騰,大家都稱她無生老母派下界的仙子。
可是等她前腳一走,張朋良後腳就到,威脅那些老百姓,叫他們用糧抵通匪之罪,勉勉強強搶到一點糧食進城。
等下次張朋良又來,部分老百姓已跑到荊紫山投白蓮去了,他的任務是守城,卻不敢貿然上山攻打,隻能氣得罵娘。
荊紫山,在《山海經》裏,被稱敖岸山。山頂有玉皇閣,為八角亭式建築,並有明正德五年《重建玉皇廟記》碑。其北山梁高處傳為黃帝祭天的小天壇,東側下有真武堂及殘碑六塊,係明代重修殿堂碑記。
南山腳建有通仙觀,俗稱荊山廟,為宋元時所建。有殿宇數間及殘碑五塊。
齊寡婦初蹬山頂,放眼四望,可目窮千裏,豫西、晉南,蒼山如海,滾滾黃河如長龍巨蟒,由萬山叢中狂奔而來,旋又盤穀穿峽翻騰而去,讓她胸懷豁明,豪情倍增。
眾位,請別走開,精彩的攻城之戰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