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將標準白色實驗室外套分發給受試人員,告知一些人說這是醫生的白大褂,告訴另一些人說這是漆匠的工作服。所有受試人員都執行了相同的任務,但穿著“醫生白大褂”的人更為仔細專注。他們的行為被自己所穿的衣服影響了。
你也可能一樣。當你在失戀、麵試失敗、過了糟糕的一天之後,你的朋友拉你出門,告訴你說“穿上衣服!你會感覺更好!”時,他/她可能意有所指。“當你穿上某種風格的衣服時,就能改變你的內在自我,”鮑姆加特納博士解釋說,“我們化妝後就能感覺到這種改變,甚至連演員也表示,穿上戲服能夠加速角色性格的表達。這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
“穿衣認知”因此提供了一種科學依據:你穿衣服時,應該按照你想要的感覺而不是你現在的感覺作為標準。哪些衣服能讓你感覺強勢?性感?有掌控力?富有?你所選擇的服飾向你周圍的人傳達著信息,也向你自己傳達著信息。
在《你穿什麼,你就是什麼》一書中,鮑姆加特納博士特別提到了一些最為常見的衣櫥典型和印象問題。你是下麵的哪種類型?
如果你……你可能……考慮……
留著自己的每一件衣服戀舊,想保留衣服的情感價值采取“黃金衣櫥比率”:剔除三分之二的衣服,包括任何尺寸不合適的、破損或式樣過時的。
衣服過大認知自己身體的方式不同於他人,或還停留在以前的認識上讓一個肯說真話的朋友陪你逛街,找出適合你的衣服,忽略尺寸並習慣於穿著真正合身的衣服
隻穿中性服裝,大多數時間不帶配飾陷入了心理慣性,太過於習慣,不想改變,或是害怕引起注意小小地偏離自己習以為常的東西(改變上班路線,購置新配飾等),輕微刺激大腦,令其感覺興奮
曾被告知穿衣不恰當或太性感每一種場合都考慮同一種風格(如泡吧和燒烤),或是想要獲得錯誤的關注考慮在特定環境中(工作中,出去玩)你想要展現的形象,並根據身邊人的穿著選擇服裝
穿著太過老氣或太過年輕試圖表達你認為自己所處的年齡,但迷失在真實年齡和內心年齡中以你想要的目標(如升職、會見重要人士、環球旅行)準備服裝,而不是按照特定的年齡進行選擇
總是穿著工作服主要通過工作和工作相關的成就來評估自己找出自己除工作以外的其他天分(藝術家、富有激情、有趣等)
全身名牌認為需要傳達自己很富有的信息,讓別人重視自己嚐試穿著無品牌服裝,隻在他人重視你本人更甚於品牌的情況下強調品牌
總是穿牛仔褲和兜帽衫的“媽媽裝”將家人的需求置於自己需求的前麵多花點心思在自己身上。記住:媽媽不快樂的話,誰都不會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