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隊形配合(1 / 2)

對於下麵的基層戰術分隊,比如班,就必須要看到自己所有的下屬,而排長至少要看到自己的班長,因為這樣才能更好進行下達命令,當然在後世隨著軍隊信息化數字化,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指揮,但也決不會有千裏走單騎那樣的孤膽英雄,軍人隻是經過嚴格訓練,並不代表能夠逆天到爆。(百度搜索:燃レ文レ書レ庫,看小說最快更新

這就需要很基礎的隊形與配合。對於隊形之類的基本上戰術,林楊自己作為曾經的小兵也很明白華軍部隊在戰術隊形的優缺點,從根本上來說,中國,蘇俄,以及很多較為落後的國家,采用都差不多,那就是密集隊形。三角戰術隊形實際上也是一種密集隊形,雖然在華軍的戰術教材裏明確規定了步兵班的進攻正麵為50米,防守正麵在100,而陣地戰放手正麵可達200米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離得太遠,班長對於士兵的管控基本已經沒有了。就算是進攻正麵50米,看似是散兵線,但在很多情況下進攻隊形都是密集衝鋒,這在演習中看的很清楚,這種隊形哪怕在二戰那種火力密度下都很難存活,何況是現代高精尖武器打擊下,甚至可以說還在衝擊出陣地就被打掉了。歸根到底是因為這些國家的人員素質較差,在沒有班長這些上級的言傳身教,模範帶頭下,大多數士兵並不會積極主動的作戰,所以班組隊形上基本上都必須在較近距離內由班長通過聲音布命令,離得遠了士兵很可能不予動作甚至開小差。

蘇俄軍隊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們吃苦耐勞,作戰勇敢,服從命令,是全世界公認的最好的士兵,但是呢,戰術死板,一旦缺乏指揮部隊立馬潰散。而隻有像德國人那樣既服從命令又有較好的主觀能動性,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與上級命令靈活作戰,所以德國人才是世界上最好的軍人。

華國就更不行了,林楊前世的連長說過,人是最難管理的,所以當個班長很能鍛煉人。林楊對前麵的那話呲之以鼻,對後麵那話簡直想吐槽但都不知道如何吐。CP的管理模式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收獲與付出完全不成比例,華國人可不是蘇俄人那樣聽話,華國是雖然是等級社會,但是構成等級的條件是極為現實主義的,而不是像棒子或者日本那樣具有天然性,就比如學校高年級欺負低年級就是天經地義,但在華國,高年級欺負低年級仗的是長的高大,如果學弟長的很高很大,那麼就不會有人真的仗著學長的身份去欺負了。所以像朝鮮戰爭那種付出如此巨大人員代價的事情也就隻有在建國初期民族主義高漲,能喊幾句口號無數的人來,但是能喊一兩年還能喊一二十年嗎?所以部隊裏老說新兵不好帶,實際上是觀念老是覺得該,而不覺得人家幹嘛要這樣。很快士兵積極性消磨殆盡,主觀能動性越來越差,部隊隻能依靠密集陣形來控製,而不能像美軍那樣散出去,華國估計還能收回來,但要達成很好的戰術效果就休想了。

這種事情在前世的朝鮮戰爭中就很明顯,比如三十八軍開戰之初,那種基層官兵的能動性令人驚歎,就算是德軍也不得不說服,但在戰爭後期,感覺就是另外一隻部隊,呆板沉悶,雖然後勤和武器改善很多,但戰果卻差了很多,還讓麵條軍(韓軍)打出了一支白馬師。

林楊對於此很明白,就像是後世的華國作為遊擊隊起家的,部隊的遊擊戰教材卻是切格瓦拉寫的,遊擊戰說到底是人民戰爭,任何人的智慧在人民智慧麵前都是淺薄的,同樣的,任何指揮官的智慧都難以匹敵一支能積極主動,揮每個士兵主觀能動性的軍隊。首先就是要尊重他們,讓他們自信,他們自己思考,讓他們能夠積極、主動的去想方設法的去戰勝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