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農業發展(1 / 2)

(四庫書www.sikushu.com)

林楊立馬就噎住了,難道自己還的說後世執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後三農問題越加嚴重,甚至出現大規模的拋荒,農民都出外打工,農民成了整個社會的最底層?林楊整理了下思路道:“這是因為蘇聯的國土麵積廣大,人口稀少,我們國家耕地不過20幾億畝,卻又8億人,平均每人不過3畝不到,蘇聯的農民確實可以家庭聯產城責任製來獲得更多的耕地,養活一家人甚至過上比城市工人家庭更好的生活,但是我們國家完全不行,就說一家5口,也不過15畝地,畝產400斤糧食也不過是能勉強養活一家人,要過上更好的生活就未免難了點。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看書網再說了,過小的田地也會帶來農藥化肥的浪費,無法形成規模效應。”

“你這麼說很有道理啊。”胖子很高興的道。

“而且一家一戶的的種植實際上是回到了小農經濟,雖然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民要賣什麼就會被市場上的商販等勢力惡意壓低價格,比如蔬菜,如果過季了就會壞掉,而老百姓能買到的蔬菜價格又高的嚇人,他們隻要倒賣一下就能獲得非常豐厚的利潤。另外蘇聯現在讓農民生產什麼就生產什麼,然後要用所謂的保護價格收購,一旦豐收那麼價格就會很低,一旦歉收,也不過是保障他們不餓死而已。其實,蘇聯這是有計劃的讓農民生產什麼,卻沒有計劃保證農民的收入,一切實際上都是農民承擔後果。”林楊道。

胖子點頭道:“你說的很有見地,隻是現在農業發展很有很問題,既然人民公社化沒有問題,該怎麼做呢?”

“人民公社化當然有問題,但是大問題沒有,進行集中生產是對的,改掉一些小問題就可以了。”林楊道。

胖子就很喜歡這樣的話,什麼事情都有好有壞不是?成績還是主要的,是占7、8個指頭的,笑道:“你說說看。”

“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隻有農業的“生產方式”現代了,“農業”的生產力才會現代。就如同當年瓦特發明蒸汽機,愛迪生發明電燈,都是工業生產方式出現以後的事。馬克思說,生產力高度發展以後,原有的生產關係必然會對它產生束縛,一旦掙脫,就會發生革命性的變革產生新的生產關係。而新的生產關係確立初期,必然會促進生產力飛躍發展直到生產關係再次束縛她的發展。如此周而複始。

“長期以來,談起農業,我們的注意力都隻在“機械化”、“規模化”、“科技化”上。似乎我們和發達國家的農業之間差距就隻是在設備、技術或者規模上麵。以至於“農業的出路在機械化”這樣很形式化的口號今天還有很大的市場。

“其實,農業的出路不在“機械化”而在“工業化”!因為“機械化”說的不過是操作方式而已——是用手工還是用機械的問題。而“工業化”說的是“生產方式”——是“作坊式的小農生產方式”還是“工業化的專業分工社會化大生產方式”。

“我這裏說了那麼多的“生產方式”,那到底什麼是“生產方式”呢?說得白一點,就是“生產經營的組織形式”。不同的生產方式就是不同的生產組織形式。我國農業的生產方式先後經曆了三個階段:從“個體小農生產”發展到“互助組合作社”;再發展到“人民公社”;如果單單從“生產的規模”角度去看,這4個階段在生產規模上的變化是:從“個體”到“小群體規模”,再到“大規模”。在三個階段,發展的動力都是源自於這樣的理念:“規模化能夠提高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