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回 九龍丹爐(2 / 2)

創世神說:抗議無效!

硝土本身也含有硝酸鉀,最後利用各種鹽溶解度的差異,控製溫度和濃度,使硝酸鉀從混合液中結晶出來。

【cāo作】

(1)把硝土和草木灰分別研細碾碎。按硝土和草木灰8∶1的質量比稱取原料(原料比因來源不同而有所變化),混合後放在一隻大燒杯中,加入約75℃的熱水到浸沒混合物為止。

(2)用玻棒不斷攪拌約15分鍾,再進行抽濾。料渣再一次放在燒杯裏,加適量熱水並攪拌15分鍾,再次抽濾,把兩次的濾液合並在一起(原料較多時也可隻抽濾一次),得到的濾液常稱為硝水。

(3)把硝水傾入一隻大蒸發皿中,加熱蒸發(這一步叫做熬硝),加熱時要不斷攪拌,防止粘底和飛濺。

(4)當蒸發掉2/3~3/4體積的水時停止加熱。這時溶液比較粘,蒸發皿底部已析出少量固體。用玻棒取一滴溶液滴在紙上,溶液如果立即凝結成團狀,說明已達到要求,立即趁熱抽濾。這時溫度很高,硝酸鉀的溶解度較大不會析出,而氯化鈉、氯化鉀等由於溶解度較小而析出。

(5)讓濾液自然冷卻到30℃,這時硝酸鉀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最大,溶解度急劇下降而大量析出。氯化鈉等鹽的溶解度變化小,基本上不再析出。再次抽濾,即得硝酸鉀晶體。如果要進一步提純,可再次重結晶。

【說明】

(1)草木灰以蕎麥杆、棉花殼、棉杆、蠶豆杆、菜子杆、番茄杆、高粱杆、玉米杆等植物燃燒後得到的灰為最好,它們鉀的含量可達10~15%。當然其他草木灰也可以使用。

(2)以上原理也適用於土法生產土硝。

道士們搞物理化學到王遠知的時代,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了。傳說黃帝就是搞這個的。與中醫一樣,方法是正確的,效果是明顯的,成績是偉大的,理論是錯誤的,發展是緩慢的,前途是沒有的。全部是一代又一代人經驗的積累。

王遠知仔仔細細把製硝的手藝傳給了三個徒弟,並讓他們發下重誓,火龍散的配方就是親爹也不能給,這是道門混飯吃的法寶!非入室弟子不授。有了三個免費勞工,王遠知大真人就如名牌大學的搗死叫獸一般。眼看成果就出來啦。真是手中有藥,心裏不慌。兩天工夫,搞出上百斤火藥。什麼狗屁大國師,老子轟死你!等你掏出石jīng,也得全灑在自己身上。

三個徒弟在老師的全程看護下,各做了一個小炮。用最細的竹子填上藥,檀香點燃就跑。咚!呯!轟!媽的,三個炮裝藥不同,響想來聲都不一樣。把元霸,天綱,淳風三個興奮壞了。這才是道術!真正的道術!有了這個,江湖上橫著走。其實何止江湖,千軍萬馬都橫著走,那正是李元霸成名的秘密。

師徒四人這邊高興,整個楊府除了紫衣睡寶寶覺不起來,其他人包括楊素可能嚇壞了。紫陽真人牛B哄哄道:無量天尊,方才貧道教孩兒們一點小小法術,不必大驚小怪。

把一群人給蒙得像大頭蚊子。

搞完了火藥,是要煉點正經的東東了。答應紫衣的紫竹鹽一直沒有著落。這當口起了丹爐,又有幫手,於是工程上馬。

將竹子截成段,把rì曬鹽灌進竹筒。煆燒竹筒的燃料是鬆木;用來煆燒的窯必須用黃土製成———隻有如此煆燒成的竹鹽才能呈現紫sè。

就這土窯,硬是在外麵搞出九條龍名rì九龍鼎!紫陽真人教導三個徙弟:外形是非常重要的,是裝B的第一要素。你裝B裏麵就生B。別人才說那真是B。這便是後世所說的包裝。

裝B浪費了一天,第二天清晨開火!

大概五個時辰後,第一次煆燒的竹鹽出來了。竹子燒盡後,水分滲入鹽中,鹽便成了鹽棒。袁天綱見了歎道:好粗啊!

紫陽真人罵道:廢話!下次用根細點的竹子就不用自卑了。

將第一次煆燒的竹鹽粉碎,再放進竹子裏燒。這樣的過程反複8次,到第9次時,將鬆脂灑進火中,溫度調到最高限度,這時,固體鹽變成了液體。

9次煆燒後的竹鹽,才會最佳地表現其功效。不多不少,必須是9次。隻有在1350℃至1500℃下煆燒後,才會變成閃出紫光的竹鹽———紫竹鹽。

其實,在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對烤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古醫書《神農本草》及《本草綱目》均對烤鹽有過論述。

早在5千年以前,醫學尚不發達,我們的祖先就把鹽拿來炒一炒,或把鹽放在竹筒裏烤上幾次,待rì後滯食或消化不暢時用作消化劑。受傷時用作止血劑或消炎劑,還用它代替牙膏刷牙,用作洗眼睛的眼藥水等等。

三天三夜三個徒弟三班導,終於成功的第一爐,共兩百斤竹鹽。楊素也終於治下便密了。算算時間明天就是上元節,楊府開始熱鬧起來,不是去鬧元宵,而是去東都洛陽砸場子!還要連砸兩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