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回 襄陽大戰 (二)(1 / 2)

襄陽城外蒙古大營裏,大元丞相孛羅滿臉的怒色,他並非是氣那些攻城的將士們,襄陽城的堅固也在情理當中,宋朝皇帝不管是怎樣的糊塗,但對於襄陽從來沒有放棄過,更何況趙祺這樣的皇帝,雄才大略不在忽必烈之下,對軍事打仗更是有一套,不然也不可能取得上次的襄陽大捷了,這次要不是朝廷策略改變和趙祺對大元朝對趙祺懼怕之深,不然也不可能在自己軟弱之際,從各地抽調了三十萬兵馬和大量的糧草。按照孛羅的推測除非自己能夠占領荊襄,否則大元朝五年內不可能有大的動作。對於宋朝的皇帝,盡管一向瞧不起漢人的大元丞相孛羅也不由不伸出一隻大拇指,不但治理國家有一套,短短三年間,南朝的國力也讓北方吃了一驚,而更讓他害怕的是南朝皇帝思想的轉變,在以往的戰爭中,南朝守城的都是由弓箭和弩組成,而現在不同,大炮也加入了這個行業。參加過蒙古西征的他知道大炮的威力,不論是攻城還是守城都可以稱為是天下第一利器,可是在火藥發明的國度裏,他們的火藥並非用於軍事,而是首先用在娛樂方麵,大量的火藥被用成製作爆竹的成分,而對於軍事方麵僅僅是製作過連弓箭都不如的突火槍,而且宋朝高層也從來不重視大炮的作用,使大元能在占領宋境的同時俘虜大量的工匠,用來製造大量的大炮,這是蒙古除騎兵外的又一利器,但這位年輕的皇帝不同,他不但具有高超的武功,還具有非凡的戰略眼光,這樣的皇帝是蒙古統一全國的最大的障礙。這就更加堅定了他要把趙祺困死在四川的決心。

但現實讓他對自己的計劃有種不安的感覺,但又不知道這種不安何處。襄陽的大軍讓他困了半個月了,一粒糧食也沒有運出去,這讓他平衡了不少,但最近又讓他煩惱的事情來了,也不知道從那裏跑出來數萬的騎兵,不斷的襲擊自己的糧草,自己雖然不斷的派兵去護送糧草,而顯然統領這支騎兵的將領深明騎兵戰術,遇少則殲之,遇多則逃,運用騎兵高超的速度,不斷的打擊著蒙古大軍的補給線,使自己不斷的加派人手護送糧草,也同樣使自己的隊伍不能全力的攻打襄陽。

孛羅狠狠的大了書案一拳,暗暗的下定決心,集中全力攻打襄陽城,拔掉這棵釘子,把朝廷的大敵困死蜀中,使南朝群龍無首。

次日果見蒙古大軍呼嘯而至,號角聲震天而響,無數的旌旗聚集在襄陽城下,連被襄陽城壓製了許久的蒙古大炮也不要命的響了起來,好象不怕宋朝攻擊範圍廣,射程長的大炮似的,孛羅不斷的舉起手中的寶劍,一隊又一隊的朝襄陽城撲來,大對的蒙古騎兵不斷的利用自己的特長,奔馳在城牆不遠處,利用飛快的速度不斷的把手中的利箭射向城頭,使宋朝的士兵根本不敢抬頭,隻要一抬頭的必然會被射成刺蝟。

郭靖雖然武功蓋世,也無法擊斃這麼多的騎兵,不得已命令城中的百姓拆掉大量的門板擋住騎兵的飛射,可是問題又出來了,失去了城上士兵的壓製,蒙古大軍在各個萬夫長的帶領下,很快的填平了護城河,到了正午時分,蒙古大軍的雲梯已經架上了城頭,不過這個時候蒙古大軍的騎兵也不在朝城上射出飛箭,顯然是怕傷了蒙古士兵,但盡管如此,襄陽城上的宋軍並不好過,二十多萬的士兵攻城的滋味並不好受。蒙古士兵由於是食肉動物,其體力之強,力量之大,遠不是宋軍可以比擬的,往往兩三個宋軍才敵一個蒙古士兵,若非郭靖等人武功高強,想要殺退一批又一批的蒙古士兵也是相當不易的。

襄陽城牆上鮮血直流,很快把城牆染成了紅色,雙方為了激勵士氣,戰鼓聲敲個不停,一方為了攻下這座堅城,建萬世之功業;而另一方卻是在保衛黎民百姓,保衛自己的國土,保衛自己的皇帝,雙方不相上下。

正在僵持之際,突然見蒙古大軍後營一陣大亂,一隊騎兵朝襄陽城殺來,為首一將,麵容剛毅,三縷長須飄逸瀟灑,一身金甲顯的好似戰神臨凡,在其身後一杆大旗身高數丈,一個大大的“嶽”字呈現在眾人麵前,郭靖等人大喜,齊聲歡呼,“嶽王爺來了。”“嶽王爺來了。”一時城上士兵士氣大震,紛紛奮力消滅麵前的蒙古士兵,城下的孛羅當然也知道情況,隻見他微微一笑,右手紅旗一揮,三個騎兵隊連忙朝嶽海殺去,戰馬聲震的大地顫抖,氣勢之甚遠遠要超過才成軍兩年的大宋騎兵,不過嶽海也不是傻子,見戰不過,連忙一揮手,數萬騎兵連忙呼嘯而去,留下了漫天的灰塵與後來的蒙古騎兵,看著吃癟的蒙古騎兵,城上的宋軍士兵哈哈大笑不止,氣的孛羅臉色鐵青的扔下手中的紅旗,朝中軍大帳馳去,猛攻了一天的蒙古大軍再次退了下來,城上的宋軍見元軍已退,不由的歡呼起來,隻有郭靖等人麵露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