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九成宮(1 / 3)

壬午農曆9月9日,我乘車前往闊別28年的隋唐離宮——九成宮的所在地麟遊。這是我青少年時期求學生活過的地方。隋唐的離宮隨著歲月的演變,已殘缺不全,曾經輝煌過的九成宮已經成為曆史的痕跡。遺址之上,高樓林立,街道暢通,如今成為麟遊縣城的所在地。這座崛起的縣城,昔日正是隋唐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當我的足跡踏上這片熱土,九成宮的影子在我的思緒中一一映入眼簾,在麟遊拜謁九成宮追尋隋唐遺風,是我的首要之事。

深秋的重陽時節,秋高氣爽,昔日的九成宮,以天台山昂首獨居,東有童山,東台交峙,南有青蓮,石臼高聳,西有鳳台,屏山為障,北有碧城山環繞。杜水河,北馬坊河,清水河,麟溪河,澄水河五水交彙,中間形成空曠平郊,九成宮便坐落在“萬迭青山但一川”的中心。天台山奇石嶙峋,鬆濤陣陣,青巒四繞,山泉密布,林木蔥鬱,是一處別開天地的風水寶地。這裏屬渭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西南千山餘脈遙遙在望,橫在八百裏秦川西北走向的山林深處,既不失北國之雄,又有南國之秀。這大自然巧奪天工的傑作,在1300多年前就被隋唐皇帝選為建造離宮之地,創造了中華文明史冊上的離宮之冠。“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山架楹,分岩竦闕,高閣周建,長廓四起,棟宇膠葛,台榭參差,仰觀則迢遞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璧交映,金壁相輝,照勺雲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回澗,窮泰極侈,以人縱欲,良足深尤。”(魏征《九成宮醴泉銘》)由此,可得知當年九成宮的風貌不同一般。

尋尋覓覓,我站在天台山,隋唐宮殿遺址上六個圓形柱石,猶如撐天而起的柱子,把我的思緒伸向遠古與現實暢想的空間之中。我腳下的這片沃土,正是昔日繁榮與輝煌的印痕,可是如今,九成宮的建築長眠在青山綠水樓房連天之中,千呼萬喚也不起。世界上至今還沒有能與自然規律抗拒的大師名匠,九成宮作為曆史的影子,隋唐皇帝作為物質的肉身,遲早要化為一抔黃土。隻是作為宮中的萬年宮碑和醴泉銘碑,卻穿越時空,為後人感懷不已。我站在這兩座千年之久的“聖碑”之前,麵向這永遠不倒的豐碑,躬拜再三,繞碑三周。此時,秋浪翻金,山穀氣息清新,遠古的這座離宮是這麼的清靜和安寧。我環顧四周,感慨不由自主地升起:九成宮碑以文書俱精,橫蓋中華之冠,以巧奪天工而揚名天下,魏文與歐書以曠世之才名留千古。這宮和碑的交相輝映,文和書的高度和諧,浩浩蕩蕩在中華五千多年的曆史文化長河中,雄風卷揚,浩氣長存。我沿坡而上,極頂天台山,這是天、台、山的自然親和。我在宮殿的一方基石上坐了下來,靜靜地閉上眼睛傾聽天籟,追思遠古,秋風梳理著我的思緒,我似乎看見唐代這位傑出的政治家、史學家魏征和書壇高手歐陽詢相伴而行在皇宮朝山的石階上,談笑風生,瀟灑地吟唱著,向我走來。

其實,九成宮是一座皇家離宮,世人皆知。它當時成為這個朝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而不斷翻新貞觀之治這個輝煌鼎盛時期。魏征作為當朝一代開明的政治家,其宣言無疑對統治階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高思墜,居安思危”“薄賦輕稅,德化而治”“任賢受諫”等政治主張至今仍放射著永不磨滅的光芒,成為一代傑出的政治家。除此之外,他的文學和史學成就也是非常傑出的,留下了著名的《十思疏》《十不克終疏》及《九成宮醴泉銘》等華美辭章。倡秦漢樸實流暢之文風,成為經典之作。我站在天台山上,俯視麟遊縣城,瞭望遙遠的山脈,人事滄桑,總會消失去許多無關要緊的枝蔓留下最經典的部分。史料載,魏征先隨從李密投歸唐王朝後,初任太子李建成的洗馬官,負責圖書經籍,後歸太宗李世民,被封為諫議大夫,又遷升為光祿大夫,進而封鄭國公。他有膽有識,敢於冒犯皇帝威嚴,極力諍諫,前後共向太宗皇帝提出二百多條批評和建議,因此太宗對魏征既尊敬又害怕。他學識淵博,奉詔總撰五代史,世稱良史。貞觀十七年(公元634年)年魏征卒後,太宗對臣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慟哭很久,常念不忘。魏征作為帝王之人鏡,真乃是難得的千古忠諫直臣。如此想來,魏征的為官為文,成為名留千古的政治家文學家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