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平衡”是傳銷團夥將“新朋友”成功騙進駐地之後,要進行的第一步工作,針對人受騙後巨大的心理落差,進行心理上的疏導或麻醉。其手段並不複雜,就是讓團夥骨幹成員對成天樂現身說法、講述自己或他人的經曆。
比如張三對成天樂說:“我原先在一家大企業幹采購,連工資帶外塊每個月能拿五千多,但是加入行業之後,才明白自己以前簡直是白活了!公司實行的是人幫人的製度,隻要你買入一份產品就能成為正式的業務代表,再成功介紹兩個下屬,就可以升為E級,這不難吧?
等你的兩個下屬都升為E級,你就可以升為D級,以此類推……等你升到B級以後就可以住進四星級酒店、一切消費由公司簽單;如果再升到A級,那好處更是說不完啦……。而你隻需要開發兩名下屬,然後這兩名下屬再去開發市場,讓更多的人來幫助你獲得成功,這就是利潤倍增學的原理。
假如你一個月完成了開發兩名下屬的基本任務,那麼接下來,下屬的努力就會幫助你走向成功。假如他們每人都是在一個月內完成同樣的任務,再以此類推,不到半年時間內,你就會升為A級,這是多麼有潛力的成功捷徑!我當初也是被朋友用善意的謊言騙到這裏來的,而我決定留在這裏、全身心投入這一行業!”
這種談心的要點在兩個方麵。比如針對成天樂而言,張三原來的工作比他好、收入比他高,成天樂能莫名獲得一種心理平衡感;一個人這麼說、兩個人這麼說,大家都這麼說,成天樂又會獲得另一種平衡感——哦,原來這麼多人都是一樣的經曆,他們原先都是那麼出色,那我還有什麼好猶豫的?
這種“找平衡”的手段,其實並非是傳銷團夥的專利,在其它場合也很常見。比如某大學生剛畢業進入了某家大機構工作,年紀輕輕對未來充滿憧憬,自負懷才想著如何揚名立萬。可是現實與心理預期的落差非常大,他不過是科室或車間裏最基層的一名小職員而已。
這時候有領導或主管可能會找這個年輕人談心,語重心長的介紹自己的經曆——我當初也是某某大學畢業的,在學校裏的成績是多麼好,但是來到公司,也和你如今一樣的起步,用怎樣的態度、經曆了怎樣的努力、今天獲得了怎麼樣的待遇;而你現在的機遇和環境比我當初要好多了,一定要珍惜雲雲。
這種心理疏導手段本身沒什麼毛病,甚至是很有必要的,是為了讓人正確的看待自身的位置。但它必須建立在所描述的情況都是事實的基礎上,可在傳銷團夥裏就完全變了味道,講述者都是瞎話張嘴就來,一個比一個吹的厲害。假如成天樂真的加入了這個“行業”,也成為了“骨幹精英”,按照這個套路,他大概也會向新來者現身說法——我當初也是德國奧克斯堡大學畢業歸國的,來到這裏,才發現了人生真正的價值雲雲。
雲少閑交待了給成天樂“找平衡”的要點,劉書君點頭道:“領導,我已經有安排了,今天午飯的時候,就會有人找成天樂聊天,幫助他找好平衡。”
雲少閑又交待道:“還要發揮我們行業的特殊優勢,前兩天不要談具體的公司製度與業務,讓骨幹精英們多關懷他,讓他感受到熱情和真誠,在如今冷漠的社會中,其他地方是很難體會到這種感覺的。他會覺得自己在這裏很受重視、人生更有價值,對這樣的環境產生心理依賴。”
於飛連連點頭稱是。
成天樂吃午飯的時候,不斷有人找他攀談,主動介紹自己的身份與來曆——想當初都是幹什麼的,和成天樂一樣來到了這裏,“領悟了”之後選擇加入了這個行業,去創造敢想敢夢的人生。
有人介紹自己原先是邊遠地區某貧困縣的副縣長;有人介紹自己曾是沿海城市某大學的講師;還有人更誇張,介紹自己曾是某那個團夥的頭目。大部分人都往高了吹,也需要個別人往低了說做陪襯,比如有一個女的,就自稱原先是在某酒店做雞的。
“組織”煞費苦心的安排了這個場麵,可惜對成天樂來說半點效果都沒有、做的全是無用功。成天樂根本就沒打算走,而且此刻也無心在意大家都說什麼了,他在為自己的奇異狀況發愁呢。大家說的話他都聽見了,聽完了也就過去了,連想都不去想,很自然的當成全是胡說。
成天樂看上去好像腦袋裏缺根筋,遇事不愛深琢磨,上當受騙也不算意外,但是他想當然的認為聽見的是假話時,同樣也不會去深琢磨究竟是不是真的?隻有那位女“精英”說話的時候,他才納悶的抬頭看了她一眼,心中暗道:“胡吹吧,就你這樣還做雞?假如我是客人,倒找錢也不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