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狄斯·托勒密(約公元90年—168年),是“地心說”的集大成者,古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光學家。主要著有《天文學大成》、《地理學指南》和《四書》等。
公元127年,托勒密被送到亞曆山大去求學。在那裏,他閱讀了不少的書籍,並且學會了天文測量和大地測量。他曾長期住在亞曆山大城,直到151年。
托勒密曾在亞曆山大城居住和工作,168年去世。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天文學大成》(13卷),是根據喜帕恰斯的研究成果寫成的一部西方古典天文學百科全書,主要論述宇宙的地心體係,認為地球居於中心,日、月、行星和恒星圍繞著它運行。此書在中世紀被尊為天文學的標準著作,直到16世紀中哥白尼的日心說發表,地心說才被推翻。
另一部重要著作《地理學指南》(8卷)是古希臘有關數理地理知識的總結,主要以馬裏努斯的工作為基礎,參考亞曆山大城圖書館的資料撰成。第1卷為一般理論概述,闡述了他的地理學體係,修正了馬裏努斯的製圖方法。第2卷至第7卷列有歐、亞、非三大洲8100處地點位置的一覽表,並采用喜帕恰斯所建立的緯度和經度網,把圓周分為360份,給每個地點都注明經緯度坐標。第8卷由27幅世界地圖和26幅局部區域圖組成,以後曾多次刊印,稱為《托勒密地圖》。
托勒密認為地理學是對地球整個已知地區及與之有關的一切事物作線性描述,即繪製圖形,並用地名和測量一覽表代替地理描述。他在《地理學指南》中采用了波西東尼斯錯誤的地球周長數字,又在繪製陸地向東延伸中增加了誤差。把有人居住的世界想象為一片連續不斷的陸塊,中間包圍著一些海盆,並在地圖上表明:印度洋的南麵還存在一塊未知的南方大陸(見古希臘羅馬地理學)。直到18世紀英國探險家J·庫克的探險航行,才消除這個錯誤。他在《地理學指南》中還提出了兩種新的地圖投影:圓錐投影和球麵投影。
127年到151年,他在亞曆山大一個大城進行天文觀測,所觀測的結果都寫在了《至大論》中,這是關於他生活年代、工作地點的可靠的資料。見於《至大論》書中的托勒密天文觀測記錄,最早的日期為公元127年3月26日,最晚的日期為141年2月2日。
由此可知,托勒密曾活動於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在位)和安東尼(公元138—161年在位)兩帝時代。《至大論》是托勒密早年的作品,此後他還寫了許多著作,由這些著作推斷,托勒密在哈德良皇帝時代已很活躍,而且他一直活到馬可·奧勒留(公元161—180年在位)皇帝時代。
由托勒密留下的觀測記錄來看,他的所有天文觀測都是在埃及(當時在羅馬帝國統治之下)的亞曆山大城(今埃及亞曆山大省的省會)。
托勒密的著作集古希臘天文學之大成,但是對於他個人的師承,迄今幾乎一無所知。《至大論》中曾使用了塞翁的行星觀測資料,有人認為塞翁可能是他的老師,但這僅是猜測而已。
托勒密的不少著作題贈給一個不知誰何的賽魯斯。還有人認為泰爾的馬裏努斯是托勒密的老師,托勒密在《地理學》一書中使用並修訂了馬裏努斯的不少資料。所有這些情況都還不足以確定托勒密的師承。
托勒密總結了希臘古天文學的成就,寫成《天文學大成》十三卷。其中確定了一年的持續時間,編製了星表,說明旋進、折射引起的修正,給出日月食的計算方法等。他利用希臘天文學家們特別是喜帕恰斯的大量觀測與研究成果,把各種用偏心圓或小輪體係解釋天體運動的地心學說給以係統化的論證,後世遂把這種地心體係冠以他的名字,稱為托勒密地心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