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恒星的距離(2 / 3)

太陽距離我們地球1.5億千米。如果我們做一次長途的宇宙旅行來到了太陽上麵,再前進20萬倍於日地距離的路程,我們仍然沒有遇見1顆最近的恒星,我們又前進8萬倍於日地距離的路程,才能遇見那顆最近的恒星,這就是視差0.75嘶表示的距離意義。這個距離比310000億千米還多125000億千米。換句話說,已經發現的那顆最近的恒星,距我們435000億千米,它等於日地距離的29萬倍。

其他的恒星比這個距離還要遠許多倍。如果用千米數來表示它們的距離,那麼這個數字和無窮大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了。因為多數天文數字都大到難以理解的程度,應用起來很不方便,為此,就把日地距離(1.5億千米)作為1個單位,叫做天文單位。在說明很長的距離時,我們通常使用“太陽距離的多少倍”這樣的概念。但是某些恒星的距離是太陽距離的數百萬倍,這仍然給我們一長串的數字負擔,因此,天文學家又選用了另一個長度單位來表示恒星的距離,這個單位就是光線在1年內所走過的路程。我們知道光的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約等於每年95000億千米,我們就叫做1光年,最近的恒星是4.2光年,這就意味著它的距離是95000億千米的4.2倍。

當我們看到這顆最近的恒星時,進入我們眼簾的光線,已經離開它有4年多了。許多恒星的光線在一百年或幾百年以前就出發了,可是現在還沒有到達我們的眼裏。某些暗弱的恒星,它的光線要幾千年才能到達我們這裏。就是說,它們的光線早在耶穌降生以前很久就向我們出發了,而現在還在旅途中疾行前進,尚未抵達我們這裏。這些遙遠的恒星,從星光出發到達我們這裏要如此長的時間,那麼這些星光出發後的恒星,它們在宇宙空間的狀態,是不會沒有變化的。我們認為北極星在宇宙空間是最穩定的,但如果它在接近半個世紀以前就熄滅了,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這件事呢,因為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北極星光,早在50年以前就出發了。光線的速度如此之大,它每秒的行程等於地球圓周長(40250千米)的7倍。太陽是最接近我們的恒星,它給我們的光大於1顆1等星的900億倍,然而它的實際光量不過相當於1顆第二流的恒星的光量而已。冥王星是太陽係最遠的行星,和太陽的距離大約是60億千米;在我們和最近的恒星之間,如果接連擺上幾千個同樣的太陽係,將還要剩下一些空間。

我們感到聲音傳遞很快,每秒約332米,如果可能的話,聲音自最近的恒星傳遞到我們這裏,需要300萬年之久。幸而聲音是依賴我們地球上的大氣來傳播的,否則我們所聽到的將是強大而連續的劇烈響聲,我們耳朵的防震結構將大不同於今天這個樣子,因為恒星界的爆炸和劇變隨時都在進行,我們的太陽就是這樣一顆不斷地變化著的恒星。

即使沒有這種紊亂的音波來幹擾我們,我們仍然可以發覺有來自無線電噪音的幹擾。每當太陽黑子劇烈活動期,靈敏的無線電收音機就可收聽到一種強烈的嘶嘶聲,這種噪音出現在各種頻率的電波上。星係中的許多天體也發出嘶嘶的噪音,證明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射電幹擾。無線電噪音的一個主要來源是金牛座的蟹狀星雲(M1),它是一個行星狀的星雲,這個星雲是1054年在銀河係裏爆發的一顆超新星的遺跡。古代的記錄表明,在那1年裏,在蟹狀星雲這個位置上曾有1顆明亮的恒星。

恒星的視差測量是一種高度精密的天文測量技術,需要考慮各種允許範圍內的誤差,甚至觀測者的性格也在考慮之內。采用相同的儀器來觀測同一個目標,結果應該完全相同,但由於觀測者的性格不同,所得結果仍然略有差異。天文學的計算問題,最後在處理可能誤差的時候,天文學家要把他的個人誤差(人差)也考慮進去。除了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以外,恒星的視差測量和觀測記錄,仍然不是十分精確的。還必須考慮折射的影響,因為地球是在宇宙中不斷地運動著的,它不會因地球上的觀測者正在進行著某種觀測工作而稍作停留,這就使觀測者對所觀測的天體產生一種目視偏差,導致被觀測的天體偏離它的真實位置。此外,還有一個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地球的搖擺所產生的震動,以及其他天體運動的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