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清楚地記得,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了嚴重的放射性泄漏事故,由於當時未能及時發出通報,因此遭到國際輿論的嚴厲責難。這次核潛艇沉沒事件後,前蘇聯即采取了主動行動。在失事的當天晚上,駐美大使尤裏·杜比寧就緊急求見美國國務院官員,通報有關核潛艇沉沒的消息,排除核潛艇核裝置爆炸和泄漏放射性物質的可能性,以使美國放心;還在出事12小時後迅速通知了挪威政府,以求得到挪威政府的諒解和協作。
前蘇聯在這首核潛艇沉沒之前至此已發生過20多起嚴重事故,沉沒的潛艇至少已有5艘之多。但是,由於是葬身於渺無人跡的大洋之中,所以都是采取了棄之而不顧。而這次則是沉沒在稠密的國際航行水域,又是靠近挪威國土,盡管當時尚未發現核汙染現象,但是為防止經過一段時間的海水作用,防護層受侵蝕而使反應堆的外殼及其管路發生漏泄等,原蘇聯政府還是曾下決心要打撈。但是因為要打撈起沉沒在1500米水深、重達數千噸的核潛艇難度太大。加之,即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沉艇打撈出水麵,對於它的報廢處理也非易事。如英國於60年代前期服役的幾艘核潛艇,在前幾年到報廢年限,因找不到萬全的報廢的處置方法,一直擱置在那裏。因而,也就不了了之。
核潛艇沉沒後的處置,給人們提出了一係列的疑慮問題,對於世界一些國家現有的核設施、核裝備和已沉沒在大洋之中的核潛艇,將如何處置?這是人類拭目以待的難題。
“衣阿華”號爆炸原因
美國的“衣阿華”號戰列艦:從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朝鮮戰爭的整個過程中,45年來一直保持著令人驚歎的記錄是艦上沒有一名軍官和士兵陣亡。為此,該艦在兩次戰爭中分別贏得了9枚和2枚“戰鬥星”的榮譽。使這艘58000噸的大型戰列艦顯示了堅不可摧的力量。然而,在1989年4月19日上午的一聲巨響中使“衣阿華”戰列艦上的47名水手死於非命。這一爆炸震驚了美國上上下下,星條旗也為此落下一半,隨之而來的是沒有結論的調查和分析判斷,這次爆炸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當時,成為美國和世界軍事界非常重視的一大事件。
事件發生後,美國海軍根據國防部的指示,宣布成立以理查德·莫利蓋恩海軍少將為首的調查委員會。莫利益恩少將曾在“衣阿華”號的姐妹艦。“新澤西”號上擔任過艦長,對這類軍艦的構造和性能了如指掌。調查從出事的炮塔開始,經各種熟悉情況人士分析和一些海軍專家的見解,分別提出了如下的推論。
炮塔爆炸很可能是炮彈發射後膛內殘留物引起的;或是炮彈引信;或是因使用朝鮮戰爭時期生產的混亂型炸藥引起的等等,這些可能在調查中或調查後都一一被否定。後來推斷說是“依阿華”號戰列艦2號炮塔炮手哈特維希自殺所致。事隔近一年後的新解釋認為,“衣阿華”艦是應海軍水麵作戰中心海上係統司令部的要求,進行新炸藥的射擊試驗。當時,艦上許多官兵曾表示擔憂,認為人員密集不宜進行,然而,有關方麵不聽勸告,堅持試驗而導致了這場災難。並否認是因水兵自殺所為。
從幾年來的情況看,毫無結果的調查,各種事故原因的推測,前後結果的認可與推翻,給“衣阿華”號戰列艦的爆炸原因,塗上了一層難以琢磨的迷,是“依阿華”艦2號炮塔原因難以調查清楚呢?還是因為美海軍總部有難言之隱實情難以暴露?給人留下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