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李汪度作記(1 / 2)

從清乾隆十四年(1749)《長沙府誌》上所載長沙府疆域圖上可見長沙古城東南角上繪有“天星”、“文昌”二閣。今天心閣主閣所在處為原文昌閣。因原天心(星)閣於乾隆中廢圮,位於天心閣下的城南書院重修文昌閣以代之,仍額曰“天心”。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曾任日講起居注官、《四庫全書》總閱官的大學者李汪度出任湖南學政。他應湖南巡撫覺羅敦褔之約,登上修葺一新的天心閣,欣然作《重修天心閣記》。記曰:此處“岡形演迤,遙與嶽麓對,上建天心、文昌二閣以振其勢,後乃額天心於文昌,而省其一焉。”他俯視四方,見此地“會城東南隅,地脈隆起,崇垣跨其脊,巽龍入脊”,發岀“文治之祥”之感慨。所以,選擇“地脈隆起”、“巽龍入脊”之地建閣,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是長沙“文教昌明”之舉,可達“振人文而答天心”之目的。這與主管湘省教育的最高長官的心願是完全一致的。

李汪度(約1743—1819),字寶幢,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自幼聰慧過人,刻苦力學,誌向遠大。他經過20餘年寒窗苦讀的非凡取仕曆程,取得了非同一般的學識與官職地位。19歲前,他參加了本省學政巡回到當地舉行的科考(也叫科試、歲考),取得合格。約在20歲時,參加了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舉行的鄉試,以優秀的成績獲得舉人資格。25歲時,參加了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會試,又以優異成績中考,

獲得貢士稱號。接著又參加乾隆帝在殿廷上的親發策問的殿試,被賜進士出身(屬二甲)。

李汪度在取得進士身份後,即被選入翰林院,按規定先參加了3年的學習,經結業考試獲得優等,便留院任侍讀學士,此時,他約28歲,獲得了翰林院數一的高級官位,從此步入了意氣風發的宦途生涯。

翰林院的職能職掌是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件。以大學士為掌院學士,由大臣充任,下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等職官。李汪度先是做了兩年時間的乾隆帝起居注工作,他成了皇帝鞍前馬後、形影不離的人,專門記載乾隆帝每天工作與生活中的言行舉止,以作史籍存檔。這項工作既要求真實、準確、全麵,但也不免經常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搞不好便有可能犯忌,麵對眼下的一切,李汪度以他過人的聰明才智,做得遊刃有餘。

乾隆三十九年(1774)李汪度約31歲時,被調任湖南學政。乾隆四十二年(1777)天心閣重修後,湖南巡撫長白覺羅敦福邀請李汪度撰寫《重修天心閣記》,為天心閣留下了一篇曆史性的經典美文。

約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李汪度受任《四庫全書》總閱官。《四庫全書》總纂官是當今家喻戶曉的紀曉嵐(紀昀)。按照現在的說法,總閱官相當於總編審,總纂官相當於總編輯,編審的職位在編輯之上。《四庫全書》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始修,經10年完成。共收書3503種,79337卷,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在四庫始修之初,朝廷布告全國廣搜全類古籍,李汪度家也算是個藏書世家,當時他動員家人獻書3車,受到嘉獎。

李汪度晚年“終養歸裏”,在揚州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接見,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榮耀。據清李鬥《揚州畫舫錄》記載:乾隆皇帝於“甲辰(乾隆四十九年,即1784年)間南巡時,迎鑾揚州上方寺前童壓莊道旁,特邀異數”,李汪度在“特邀”之列。在任總閱官期間,他與紀曉嵐共事,紀比他大約19歲,在當時稱得上是上一輩的人了。紀一直充任四庫總纂官,而李汪度是在後五年中任總閱官。一纂一閱,編書的兩大關鍵。纂,撰寫、編輯;閱,檢閱、審閱、定稿之意。如此說來,總閱比總纂這個角色更加高一個層次。但是,紀曉嵐的聲名,曆來世人皆知,而李汪度卻名不見經傳,這是為什麼?紀曉嵐的出名,一是博古通今,才學出眾,世稱一代文宗,撰有《閱微草堂筆記》等著作,又有世人為其輯有《紀文達公遺集》。二是他自始自終是四庫總纂官,並纂《四庫總目提要》。四庫是一部驚世巨著,紀也因此書聞名天下。三是因為他才華橫溢,世稱他為風流才子,曆代文人為其編寫的故事很多,故使之家喻戶曉。而李汪度呢?作為一個四庫總閱官,在文才方麵,毫無疑問是造詣非凡,但是沒有發現世人對他有個什麼評價。由此看來,李是一個工作與生活態度都很嚴謹的人,雖有才,也愛交朋友,但不喜風流,藏而不露是他的一貫本性。他既不自寫傳記,也不希望別人為他編故事,因此不見後人傳閱他的詩文與著作。幸好天心閣為李汪度留下了一篇大作,天心閣也借《四庫全書》總閱官之名揚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