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的過程裏,這一塊高地又形成了極重要的地點。當元旦日敵人攻陷白馬廟(位於天心閣下東北向)的時候,天心閣便成為最前哨的高地。在這塊高地上麵,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敵我在短兵相接時候的肉搏戰,而在槍炮交響聲中,奉令守這一線的周慶祥師長,也就在這一塊高地上指揮戰爭。到第二日,張團也是從那裏出擊而收複了白馬廟這一個據點的。如今,戰鬥已經過去了,天心閣這塊高地仍舊地是矗立在南門的邊緣,這裏曾經是今古戰場的高地,將永遠是人們憧憬和憑吊的所在。
日軍攻城的第三天,我第九戰區各路大軍正日夜兼程,從四麵八方向長沙壓來,而20萬長沙民眾已嚴陣以待,準備參加最後的戰鬥。1942年1月4日拂曉,我軍形成對日軍的三麵合圍態勢,彈盡糧絕的日軍倉皇逃竄。第三次長沙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宣告結束。當時,英國《泰晤士報》發表評論指出:“12月7日以來,同盟國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係華軍之長沙大捷。”倫敦《每日電訊報》則評論說:“際此遠東陰霧密布中,惟長沙上空之雲彩確見光輝奪目。”蔣介石也說“此次勝利,實為七七以來最確實而得意之作。”
2005年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發布了每日一譜的“抗日英雄譜”,薛嶽名列其中。薛嶽(1896—1998),又名仰嶽,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廣東樂昌人,10歲入黃埔陸軍小學學習,16歲入保定軍官學校,曾加入同盟會。曾先後任貴州省主席、第一戰區前方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主席、總統府參謀長、廣東省主席等職。抗戰期間,他指揮三次長沙會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曾獲美國總統杜魯門頒發的自由勳章,授一級陸軍上將銜。1950年去台灣,後任“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天心閣還一直為防空觀察哨所、防空警報台和反空襲作戰的高炮陣地。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當時的湖南省政府在長沙市組織了第一次防空演習,演習結束,在省保安處內成立防空股(這是湖南最早的防空組織),並指定在天心閣閣樓、國貨陳列館和警鍾樓上設立防空瞭望台,兼管火警瞭望。這是長沙市,也是湖南省最早的3個防空瞭望台。隨即長沙市政府成立了防空組織,l938年1月在全市設立5個防空觀察哨點,天心閣是重要的一個(還有獅子山、五裏牌、警鍾樓、紡織廠),哨所人員全由地方軍人擔任,一般設哨長一人,士兵多人。那時沒有儀器設備,全憑哨員的肉眼看、耳朵聽來掌握敵機動態。向市民傳遞敵機情況是采取在木杆上懸掛燈籠,顯示空襲警報或緊急警報,以指示市民向城外疏散或就地隱蔽等。到後來防空襲情報傳遞設備有所改善,同時使用鐵鍾和手搖警報器。
1944年6月18日,長沙淪陷,天心公園一片荒蕪頹廢之象。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長沙市政府著手修複天心公園。1946年6月,原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王東原岀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王東原(1899—1997),安徽全椒縣南鄉赫石鎮人,1919年考入保定軍官學校第八期。1922年畢業後,被分發到蚌埠的皖軍見習。1923年夏,投奔在湘南的第一師宋鶴庚部,任獨立第十團上尉參謀。不久,該團改編為湘軍第三十九團,他升為團副。次年春,他升為中校團副,兼任補充大隊長。1935年授陸軍中將銜。1946—1948年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任職期間提出了一係列全省經濟、交通、文化的現代化建設藍圖,亦有政績。晚年移居美國,從事著述,有《浮生簡述》等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