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
這是著名文史學家、書法家蕭長邁先生1984年為重建的天心閣所題楹聯,今仍懸掛在天心閣閣樓上。該聯使人追憶起一段令世人難忘的曆史:
1924年天心閣險遭拆毀。隨著近代社會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長沙古城牆不但早已失去了其軍事戰略價值,而且還成了擴大城市、發展交通、繁榮商貿的巨大障礙。因此,從清末至民初就多次議決要拆除城牆,1923年至1924年便正式實施了這一浩大工程。1924年秋,當拆除工作已近尾聲,僅留下天心閣這一小段時,省府再議提出一並拆除。時任市政公所總理的曹典球先生挺身而出,力陳利弊,並慷慨聲言,要“睡在城牆上,誓與城牆共存亡”。此舉得到眾多有識之士的擁護。經再三呈請,省府才最後決議保留天心閣下城牆與閣樓。曹先生因此事在當時受到廣泛讚譽。
1926年長沙完成了環城馬路的第二期工程,即自小吳門經瀏陽門、南門口、學宮門至西湖碼頭的這段路的修建工程,這其中包括城南路的修建工程。當年在修建城南路時,在老城基下挖出了不少民國、晚清、北宋、三國時代的古物。據民國十八年(1929)長沙《市政月刊》載:“天心閣公園保管員周慶年呈繳天心閣工程處掘到的小玉牌一塊”,年代甚古。“天心閣工程處掘到大魏韓文定墓誌銘四塊”。又有“環城馬路南段工程處有何紹基所書石刻三塊、其他橫碑四塊。又午炮台內有篆字長碑四塊,(應為郭崑燾《修天心閣記》碑),台前有殘碑四塊,雖經風雨剝蝕,字跡模糊,然大意盎然,足供考古者之鑒賞……(南段馬路工程處共計)有碑石十五塊。”這些古物受到社會各方的高度關注,當時的湖南中山圖書館極力要求存入其館內,而天心閣公園方麵當然希望陳列在天心閣展廳內,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後,由長沙市政籌備處代理處長易希亮和隨後繼任的餘籍傳處長拍板決定:一切天心閣及天心閣下城南路下挖掘出土的古物,全部由天心閣保管並展出。可惜這些文物均毀於1938年“文夕大火”。
1955年10月,長沙市首屆菊花展在天心公園舉辦,年屆78歲高齡的曹典球老先生攜友應邀前往參觀,興致勃勃地留下了二首感懷之作,其中一首為《同芸閣、抱圭登天心閣看菊花會》,其詩題下有一自注:“餘曾理長沙市政,彼時正拆城牆,群議將天心閣毀去,餘力辭不可,今得保存”。其詩雲:
在昔崩城跡未堙,尚餘高閣望湘濱。
黃花迎我秋容改,赤幟橫空市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