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我的奇妙宇宙天地(2 / 3)

隨後,法國學者亞曆山大·洛吉爾對“黑色騎士”進行研究得知,黑色騎士可以用與眾不同的方式繞地球運行,表明它能夠改變重力的影響。對於這種作用,隻有外星來的UFO才能做到,因此這顆被稱作“黑色騎士”的奇特衛星很有可能與UFO有相聯係。

1983年1~11月間,美國發射的紅外天文衛星在天空中掃描時,在北部天空的獵戶座方向兩次發現了一個神秘天體。這兩次的觀測時隔6個月,進而表明它在空中有穩定的軌道。

1988年12月,前蘇聯科學家在地麵衛星站觀測中,他們發現有一顆神秘的巨大的衛星出現在地球軌道上。當時,前蘇聯科學家還認為是美國“星球大戰”中的衛星。不久前蘇聯方麵才知道,美國科學家也在同一時間發現了那顆神秘的衛星。此時,美國人人也認為,它是屬於前蘇聯的。

為了弄清此物,蘇美兩國高層官員通過外交途徑接觸和討論,雙方明白那顆衛星是出自第三者。經過一係列的調查,法國、西德、日本或地球上任何有能力發射衛星的國家都沒有發射衛星。

於是,前蘇聯通過衛星和地麵站跟蹤觀測。結果顯示,這顆衛星體積異常巨大,具有鑽石般的外形,而外圍有強磁場保護,內部裝有十分先進的探測儀器。它似乎有能力掃描和分析地球上每一樣東西,包括所有生物在內。與此同時,這顆衛星還裝有強大的發報設備,可以把搜集於的資料傳送到遙遠的外空中去。

隨後,日內瓦召開了記者招待會,會議上前蘇聯宇航專家莫斯·耶諾華博士公開了此事。他強調說:“這枚衛星是1989年底出現在我們地球軌道上的。它肯定不是來自我們這個地球。”他表示,前蘇聯將會“出動火箭去調查,希望盡量找出真相”。這件事披露之後,世界上有二百多位科學家表示願意協助美蘇去研究這顆可能是來自外太空某個星球的人造天體。此外,法國天文學家佐治·米拉博士說:“很明顯,這顆衛星飛行了很長的途徑才來到地球,事實上它的設計也是這樣。雖然隻是初步估計,但我敢說它至少已製成5萬年之久!”

在地球軌道上,不僅運行著完好的外來人造衛星,而且還有爆炸後的外星太空船殘骸。前蘇聯科學家在60年代初期,首次發現一個離地球太2000公裏的特殊太空殘骸。經多年研究後,他們才確信那是一艘由於內部爆炸而變成10塊碎片的外星太空船的殘骸,並向報界宣布了這個消息。這一消息宣布之後,引起了世界上人們熱切的關注。

後來,莫斯科大學天體物理學家玻希克教授使用精密的電腦對這10片破損的殘骸追蹤發現,它們原先是一個整體,據推算它們最早是在同一天——1955年12月18日從同一個地點分離,顯然這是一次強大的爆炸所致。此外,玻希克教授還說:“我們確信這些物體不是從地球上發射的,因為前蘇聯在大約二年之後,即1957年10月才將第一枚人造衛星射入太空。”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顆衛星的來曆,前蘇聯著名的天體物理研究者克薩耶夫對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說:“其中兩個最大片的殘骸直徑約為30米,人們可以假定這艘太空船至少長60米,寬30米;從殘骸上看,它外麵有一些小型圓頂,裝設望遠鏡,碟形天線以供通信之用,此外,它還有舷窗供探視使用。”這位研究者又補充說:“從這艘太空船體積來看,它有好幾層,可能有5層。”

前蘇聯另一位物理學家埃茲赫強調:“經過我們多年搜集到的所有證據顯示,那是一艘機件故障的太空船才發生了爆炸。”之後,他還說:“在太空船上還極可能有外星乘員的遺骸。”

前蘇聯科學家的這一發現使得美國同行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時,美國核物理學家及宇航專家斯丹·費德曼說:“如果我們到太空去收回這些殘骸,相信我們可以把它們接合起來。”

十分有趣的是,當前蘇聯要宣布他們發現地外太空飛船殘骸的10年前,一位美國天文學家約翰·巴哥貝曾在國內一份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就有10塊不明殘片像10個小月亮似的圍繞地球運行。這位天文學家認為,它們來自一個分裂的龐大母體,而這個不明物體分裂的時間就是1955年12月18日。可見,這篇文章正好與前蘇聯科學家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同時巴哥貝也駁斥了炸裂物體的存在隻是一種自然現象的可能性。

直到21世紀的曙光降臨,我們的科學家還不知道,這顆5萬年前被發射升空的人造衛星,它的主人到底是誰?他們發射這顆衛星的目的是什麼?但是,事實證明,除來自地球的人造衛星,宇宙中還存在其他人造天體。

4.太陽的未來

太陽

據科學家推測,太陽已經50億歲了。太陽已經度過了它漫長的前半生,步入了中年時期。現在,它容光煥發,華光四射,率領著太陽家族中的一切成員居住在銀河係中。據天文學家估計,太陽的壽命是100億歲。這就是說,太陽還能夠活上50億年。那麼,太陽將怎樣度過它的後半生呢?50億年以後,它將變成什麼呢?太陽的中年時期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太陽內部蘊藏著大量的氫。這些氫是維持太陽生命的“糧食”。太陽內部是一個高溫和高壓的地方,在那裏正在進行著熱核反應,四個氫原子核聚變為一個氦原子核。在進行熱核反應的同時,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於是,太陽放出強烈的光和熱。由於氫聚變為氦的反應進行得比較緩慢,因此太陽的中年時期比較長,占了太陽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正是由於熱核反應產生的巨大能量,才使太陽大氣處在劇烈的熱運動中。

太陽在做大氣熱運動時,就會產生向外的壓力,我們稱這個壓力為輻射壓。因此,輻射壓是一種向外排斥的力。太陽上除了這種斥力以外,還有自身產生的引力。它是一種向內的,跟斥力方向正好相反的力。太陽一生的變化,就是因為這兩種力不斷變化而造成的。現階段,太陽上的這兩種力勢均力敵,處於相持之下。正是因為處在這種情況,太陽才不會膨脹,也不會收縮,光度變化也不大。

我們知道,太陽表麵局部地區發生著各種各樣的活動,如黑子、耀斑、日珥等活動。而且,這些活動的規模和釋放出的能量遠比地球上最猛烈的火山爆發要強幾十萬倍,也會拋射出大量的物質。但是,這些活動都不足以引起太陽的嚴重創傷,也無損於太陽的光輝。太陽的這種穩定的局麵,雖然還能維持一個很長的時期,但最終有一天也會被打破的,從而踏上通向“死亡”的道路。

據科學家推測,太陽內部靠近中心的地方,溫度最高,壓力也最高。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主要在太陽中心進行。因此,越接近太陽的中心,氫越早消耗完畢。這樣,在中心部分就形成一個由氦組成的核心,叫做氦核。這個氦核隨著熱核反應的進行不斷增大。這時候,太陽結構開始發生了變化:中央是一個氦核,外麵是正在燃燒著的由氫組成的殼層,再外麵是還沒有燃燒的由氫組成的殼層。在那個地方,太陽中心的溫度隻有1500萬度,密度隻有每立方厘米100克,溫度和壓力都不夠高,所以不能使氦發生核反應。因此,氦核形成以後,太陽中心部分由一個產生能量的地方變成一個不產生能量的地方。內部沒有能量供應,向外的斥力減弱,斥力和引力之間的平衡遭到了破壞,引力逐漸地大於斥力,占了上風。計算表明,當氦核的質量占整個太陽質量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時候,太陽內部物質就要進行一番調整,核心部分在引力作用下收縮。與此同時,在氦核收縮的時候,太陽就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在這些能量中,一部分的能量使氦核升溫,另一部分能量則被輸送到外殼。外麵的太陽大氣得到從裏麵送來的熱量以後,受熱膨脹,表麵積迅速增大。這時,裏麵收縮、外麵膨脹的過程進行得極快,外部熱量的增加趕不上表麵積的增長。這樣以來,太陽表麵每單位麵積所發出的熱量反而會比以前少。

雖然太陽的表麵溫度降低,而整個太陽的體積大大增加,所以太陽的光度仍然很大。到這時候,太陽已經變成一顆表麵溫度比較低、顏色偏紅、體積很大、平均密度很小、光度很高的星。由於個兒大,發出的又是紅光,所以叫做紅巨星。太陽變成紅巨星的時候,體積大得可以把水星都吞進去。它的光度將要比現在的太陽大幾十倍。在這種情況下,地球上的氣溫也將升高好幾倍,到那時,地球也將變成了一個人類無法居住的地球了。

在太陽變成紅巨星的過程中,由於氦核的收縮,太陽中心的溫度就會越來越高,密度也越來越大。等到溫度升高到一億度,密度升高到每立方厘米10萬克的時候,氦開始發生熱核反應,死灰複燃,重新放出大量的熱量。太陽經過一次劇烈變動以後再一次穩定起來。太陽在紅巨星階段大約要維持10億年。氦原子核聚變為碳原子核的熱核反應不斷進行,中心部分逐漸地變成一個碳核,等到碳核增大到一定大小的時候,又一次發生外麵膨脹、裏麵收縮的過程。這樣,太陽就會不斷重複地進行著核反應。

如果太陽再一次經過劇烈變動,這種核反應在太陽內部就會一個接一個地進行。當碳核收縮,中心溫度升高到六億度的時候,碳開始熱核反應,聚變為氧。碳聚變過程更快,隻要一萬年就結束。碳聚變反應完了以後,等到中心溫度升高到20億度的時候,氧發生熱核反應,聚變為氖。氖的熱核反應進行得更快,隻要一年時間。像這樣的反應一直到形成鐵才會停止。

為什麼到形成鐵就會停止呢?這是因為物質密度太大,氣體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再收縮的時候,溫度不再升高。太陽進入紅巨星階段以後,隨著熱核反應一個接一個地進行,不斷發生變化,時而膨脹,時而收縮,很不穩定。最後,中心溫度升高到60億度,內部會發射出大量的中微子,中微子能把大量的能量帶走,剩下的能量在1000秒鍾裏用完。在這個時候,太陽遭受了一次巨大的災難,引力失去了平衡力。在強大的引力作用下,太陽內部迅猛地坍縮。坍縮的時候,會發出強烈的衝擊波,衝擊波使太陽發生一次爆炸,把外殼猛然地拋向星際空間。與此同時,太陽內部物質就會在巨大引力下坍縮,進而變得很密,體積縮得很小,溫度升得也很高,發出強烈的白光。

此時,太陽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星體。由於它個子矮小,又能發出白光,我們稱它為白矮星。白矮量的特點是個兒小,有的隻有月亮那麼大,可是它的質量卻很大,光度小。人們發現的第一顆白矮星是天狼星的伴星。這顆白矮星比太陽小得多,直徑隻有太陽的五十分之一。但是,它的質量卻和太陽的質量差不多,密度是每立方厘米175千克。後來,人們發現了更多的白矮星,其中有些白矮星的密度高達每立方厘米十幾噸。這樣以來,白矮星的表麵重力就會很大。如果一個一百幾十斤重的人,在白矮星上就會變成幾十萬噸。

當太陽變成白矮星以後,內部就不再進行熱核反應,隻有靠冷卻來發光了。大約經過十億年,能量用光,太陽變成一顆不發光,冷冰冰、又矮又小的黑矮星了。黑矮星就是太陽的結局。至於黑矮星將怎樣變化下去,天文學家隻提出了一些猜測性意見,一種可能是粉身碎骨,成為星際物質,彌漫在星際空間,成為形成下一代恒星的原料;另一種可能是它重新吸積周圍的星際物質,重新燃燒起來,死而複生。那麼,在未來,太陽會不會變成密度更大的中子星,甚至變成黑洞呢?

據科學家計算,他們認為,太陽隻能變成白矮星,不可能變成中子星或黑洞。這是因為太陽內部的質量不夠大,以致坍縮的壓力不夠,物質不可能壓得像中子星和黑洞那樣密。總之,太陽的後半生將會走上從紅巨星經過爆發到白矮星,再到黑矮星的道。

5.月球的起源和演化

對於月球究竟是如何起源的這一問題,有科學家提出月球是地球早期與另一個天體發生激烈碰撞產生的。換句話說,月球是在一次“大撞擊”之後,從母體地球中撕掏出來的一塊而形成的。關於月球起源的假說有很多種,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四種,即共振潮汐分裂說、同源說、浮獲說和撞擊成因說。

月球

1.分裂說

這種假說堅持月球是地球的親生女兒觀點,即認為月球是從地球中分裂出來的。堅持這一假說的科學家認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地球呈熔融態,由於潮汐共振作用,地球自轉不穩定,即使隻考慮地球和月球的角動量,當時地球自轉的周期也僅有4小時,加上太陽的潮汐作用,地球的自轉周期可縮短到2小時。因此這類科學家相信,在曆史的早期,地球的自轉速率比現在要高得多。

假設當初的地球是熔融狀態,那麼地球物質在地赤道麵上將會出現一個膨脹區,使在赤道麵上的一部分熔體分離,或者說在地球高速自轉情況下,這部分熔融物質從赤道區被甩了出去。而月球正是這部分被甩出去的物質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凝聚,冷凝後形成的。一些持這種假說的人還認為,地球上的太平洋就是分裂出月球後留下的“疤痕”。由於這種假說提出月球是從地球分離出去的,因此這種假說被形象地比喻為“母女說”。不過,由於這種月球形成假說不符合地月係的基本特征,因此這一假說已經被大多數科學家所擯棄。

2.同源說

這一假說堅信月球與地球是平等的姐妹或兄弟的關係,即在太陽星雲凝聚過程中,月球與地球同時形成。

堅信這一假說的科學家認為,在原始的太陽星雲內,星球與太陽的距離取決於其自身的溫度和化學成分。太陽係的各個行星是在星雲中不同的區域、由不同化學成分的星雲物質凝聚、吸積而形成的。月球與地球在太陽星雲中相距較近,形成過程相似,屬於同時形成的“兄弟”。但同源說及其模式與太陽星雲的凝聚過程和地月係的運動特征不完全相符,因此這一假說也是不盡如人意的。

3.俘獲說

俘獲說認為月球是被地球搶過來的“女兒”。主張俘獲說的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和月球處在太陽星雲的不同部位,由化學成分不同的星雲物質凝聚而形成。月球原來的運行軌道與地球的軌道麵交角很小(約5度),當月球運行到地球附近時,約在距離為10個地球半徑的範圍內,月球可能被地球俘獲而成為地球的衛星。不過,這一假說隻能解釋部分觀測事實,不能完全令人滿意。於是,仍有許多科學家不斷地另辟蹊徑,以提出新的假說。

4.撞擊說

撞擊成因說是最新提出的一種假說,一經提出立刻引起了科學界人士的極大關注。因為這一假說能解釋更多的觀測事實,是目前最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說。

撞擊成因說的另一種叫法是“大碰撞分裂說”。這一假說認為,地球早期曾受到一個如火星大小的天體的撞擊,撞擊的碎片(即兩個天體的矽酸鹽幔的一部分)最終形成了月球。撞擊成因說可以合理地解釋地月係統的基本特征,如地球自轉軸的傾斜與自轉加速、月球軌道與地球赤道麵的不一致、月球是太陽唯一的與主行星質量比為1/81的衛星、月球富含難熔元素而匱乏揮發性元素和親鐵元素、月球的密度比地球低以及月球形成初期曾產生過廣泛熔融、存在過岩漿洋等事實。因此這一假說是目前最為合理、最為成熟的月球起源學說。

從大量的觀察和登月活動來看,從目前來看,月球表麵並不存在生命的跡象。那麼月球的表層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是否真的存在一個“生命世界”呢?

瓦西裏和曉巴科曾是前蘇聯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他們曾大膽提出這樣一個假說。他們一致認為,月球可能是外星人的宇航站,月球是空心的,在它的表層下存在一個極為先進的文明世界。這種膽大且離奇的假說一經提出,立即震驚了科學界,並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在這一假說提出後,科學家很快聯想到在1969年7月“阿波羅”在探月過程中曾發生過的一件事。當時當兩名宇航員回到指令艙後,登月艙突然失控墜毀在月球表麵,設置在裏墜落點72公裏處的地震記錄儀,記錄到了長達15分鍾的震蕩聲,這種聲音猶如一隻大鍾和大鑼鼓所發出的聲響。在“阿波羅12號”探月時,碰撞月球所發出的回聲持續了4小時。如果說月球是實心的話,那麼這種聲音最多也隻能持續一分鍾左右。另外月震的震級很弱,但震動持續時間卻很長。這一切的事實似乎證實了“月球是空心的”這一假說。

然而,又有科學家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月震持續時間之所以比地震長,是因為月球上沒有水和表麵鬆散的沉積層。而地球上正是因為有水和鬆散沉積層對地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才使地震波很快衰減。還有科學家認為,月球並非是空心的,其內部是由月核,月幔,及月殼組成的,和地球的內部結構完全相同。

6.漂浮太空的行星

太空中的行星

行星是如何誕生的呢?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就要追溯到太陽誕生的初期。生生不息的星塵和氣體像一個扁平的圓盤圍繞太陽旋轉,它們漫無目的地彼此撞擊、聚合,這樣過了大約1萬年。有些塵粒形成更大的固體物質,經過一個我們現在還不了解的神秘過程,這些物質最終聚合在一起形成大約100英裏寬的星子帶,在這個區域,重力使得它們相互吸引、碰撞。有一些變成了碎片,而那些大的星體則用它們不斷增長的重力捕獲附近的太空物質,從而變得更大。這就是行星的誕生,是從小小的星塵經過了漫長的過各所誕生的。

星塵之間碰撞與聚合的過程持續了大約10億年,直到地球完全形成,雖然我們今天所生活的地球有著巨大的不同。在1995年,科學家們發現了間接證據,證明太陽係外還有圍繞恒星轉動的行星。這一發現震驚了行星形成領域,使它不再是一個理論家的私人領地。盡管目前我們知道的隻有一個“地球”,但很有可能會發現更多的這樣的行星。而這次在獵戶座發現的新行星,則對行星的形成的傳統假說提出了新的課題。也就是說,行星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我們掌握了一些新線索。

我們知道,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地方就是行星,那行星上的生命到底是怎麼開始的呢?對於這個問題,各種各樣的假說可謂說是眾說紛紜。曾有假說認為,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分子的出現,是地球上生命誕生的標誌。持該假說的科學家認為,在像地球這樣的原始行星上,簡單分子在陽光照射等作用下聚集為更大的分子,越變越複雜。直至最後,由於某種未知原因形成了一個分子,它能把簡單的分子組成一個與自身一樣的分子,也就是說具備了“自我複製”的能力。科學家一般認為,最早形成的這個自我複製分子應該是蛋白質或RNA(核糖核酸)分子。它所包含的生命信息,能通過特定分子在蛋白質鏈或RNA鏈上排列順序來記錄。但一假說也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最近,以色列人類基因中心的科學家多隆·蘭斯特等人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說。他們認為,地球上最早誕生的自我複製分子有可能不是蛋白質或RNA,而是脂類分子。他們通過計算機模擬發現,複雜的脂類分子團也具有儲存生命信息的能力,能夠生長、分裂、自我複製、將信息“遺傳”下去,並積累“進化”所需的“變異”。這與我們熟知的生命演化過程極為類似。究竟哪一假說是更為貼切,並沒有真正的答案。

探索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主要是根據地球上的物質運動和發展中尋找生命物質的,而原始地球所具備的環境和物質的條件為:

1、必須具備地球的環境的一定物質,它們包括生物有機體主要組成元素:碳、氫、氧、氮等。宇宙化學的研究已經證實了這幾種元素在天體上、星際空間都是普遍存在的。

2、水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一種介質,生命的存活是離不開水的。有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生命最有可能在水中誕生,並且十分之九的時間全部生活在水中,後來雖有部分生物登上陸地,但都離不開水。此外,生物化學研究也發現,有少量生物可以生活在溫度很低的液態氨和甲烷中。

3、生命體對溫度的要求,溫度太高生物有機分子必然運動過劇甚至分解;溫度過低,生命過程過分緩慢甚至停頓。如果生命發生在水中,溫度大致介於攝氏0度到100度之間。

4、生物能在周圍繞的環境的物質交換才能得以生存,所以早期地球必然存在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大氣層。宇宙生物學研究認為,生命不可能發生在沒有大氣的天體上,而天體要在其周圍留住大氣必須具備相當大質量。質量太小,引力太小,就不可能有大氣。沒有大氣生命就無就不會有液態水的和液態物質的產生,沒有液態物質作為溶劑,生命就無法產生。

5、需要有足夠的能量,比如光和熱。另外宇宙射線、地熱、火山等都可以為生命起源提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