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中國人的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創作十幾年,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那就是中國父母的包辦型、控製型撫養給孩子帶來了什麼?中國孩子的未來在哪裏?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參與國際化的競爭?大量的家庭谘詢個案其實都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過於欠缺科學的觀念與方法,大多數父母至今還在用本能型的教育手段,對孩子的生活過度包辦,對孩子的思想過於控製,以至於造成了中國的孩子目前的現狀,獨立意識差,自理能力弱,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依賴心理過重,心智不成熟。
很多孩子的心理發育跟身體和年齡不成比例,看上去高高大大的孩子,卻心理發育滯後,缺乏思維判斷能力,而且,由於在父母的過度嗬護下,一直處於順境之中,一旦遇上逆境便無法麵對,容易出現極端行為問題,這樣的孩子實際上人格極為不成熟。
大多數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乖巧,事事都聽從父母的安排,對於這一點我是極不讚同的。中國的孩子在國際上的評價是出了名的成績優秀,卻缺乏個性,因此,隻能從事最基本的學科領域的基礎工作,很少有中國留學生在國際的創意領域大放異彩。
父母所謂的喜歡聽話的孩子,反映了他們強烈的控製欲。我不止一次地聽父母們說過他們希望對孩子有駕馭感,一旦孩子的反抗讓父母有失控的感覺,他們就會特別地緊張與沮喪,覺得自己就要失去這個孩子了,尤其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失控感就更加的強烈。
我認為所有希望控製孩子一輩子的家長都極為不尊重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的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他們應該有自己的追求與夢想,有自己的主張與想法,家長們的控製欲正在把這些東西毀掉,讓孩子獨立的生命變成父母的附屬品,好像這樣父母才會有安全感,這完全是不人道的做法。
未來的國際競爭需要的是具有獨立意識、創造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這是一個人參與社會競爭的最起碼的保障。可看看我們的孩子,他們離這樣的標準還有多遠?
中國父母的包辦型、控製型撫養,已經讓孩子們的優勢越來越少,劣勢越來越多,參與國內的競爭都充滿了挑戰,更何況參與國際的競爭?
中國孩子的未來在哪裏?
首先我認為中國孩子的未來存在於家庭教育的變革中。家庭教育是真正的基礎教育,是為孩子的人生打基礎,家庭是為孩子提供終生教育的地方,而且,家庭教育應該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心理的變化需求而不斷變化,很多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都需要在家庭裏去完成。
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地方,而家庭則是教孩子學會做人的地方,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待人接物、獨立能力、社會生存、學會思考等等,這些都應該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
其次,我認為中國的家庭教育變革主要在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的轉變上。中國的父母要有突破傳統家庭教育理念的勇氣,掌握科學、理智的教育觀念與方法,對孩子愛之有度,選擇讓孩子能夠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獨立生存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作為個體生命的存在,重在養育孩子良好的人格與品質,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素質和對生命的熱愛,對社會的參與和理解,這樣的孩子才能夠適應全球化的發展格局,成為真正的複合型人才。
中國孩子的未來一定在父母的改變當中,對此我深信不疑。
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參與國際化競爭?
開放型的教育、國際視野化的教育才能讓中國的孩子參與國際競爭。未來的國際競爭越來越需要複合型全方位發展的人才,因此,目前中國父母單純強調孩子的學習成績,強調孩子的專業知識水平的教育是越走路越窄的封閉式教育。想讓孩子成為複合型國際化的人才,父母必須有開闊的視野、豁達的胸襟,不要眼睛隻盯著孩子是否能考取名校,並為此而讓孩子整日伏案苦讀。
孩子應該多出去走走看看、接觸社會、學會思考問題,孩子應該擁有學習之外的豐富的生活。要知道大自然的天與地都是孩子的大課堂,他在這之中可以學到無數感性的知識,可以讓孩子產生無限的創造力,在所有的人才競爭中,創造力是唯一無法替代的能力。蘋果的CEO喬布斯,年輕時隻讀過半年大學就退學了,為的是隻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20歲時,他同兩個朋友創建了蘋果電腦公司,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在市場上進行銷售的個人電腦,而他也成為美國工程院院士當中唯一一個沒有大學學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