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84年農曆冬月初七,是二十四歲的何蝦貴“上頭”的日子,---她在娘家做姑娘的日子到頭了,就要嫁作人婦了。
何賢木隆重嫁女。
何家門口擺滿了陪嫁的家具和床上用品,還有很多日用品,隻要何賢木想得到也買得起的都被他買來擺在這裏了。隻等蔡家的人來拉走。
何家塘人嫁女兒講究鋪蓋---因為出產棉花,所以幾乎都要做十床左右的新棉花被子。
何蝦貴的這些新被子被五顏六色的被麵床單包裹著,一字排開在那些家具旁,,把何家本來不窄的禾場占得滿滿的。
盡管他舍不得女兒,但是跟天下所有女兒的父親一樣,他還是高高興興看到女兒終於有了歸宿。---他知道並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福氣,楊娟的父母就沒有這個福氣。
老話說,養女嫁女不為錯,就是說,即使嫁女兒時一點陪嫁也沒有,做父母的辛苦地把女兒撫養成人了,已經是有功無過的了。
在何賢木看來,嫁妝是女兒的麵子,所以他給女兒辦的很齊全。
老話還說,抬頭嫁姑娘,低頭娶媳婦---結婚的時候,女方可以隨意刁難男方,男方隻能盡量順從女方,不然婚事隨時會有阻礙。
但是,何賢木想,既然是親家,就該互相體貼,為女兒今後在夫家有好人緣就不該人男方家的人不快。何況他們兩家還是老親戚。
雖然蔡躍進曾經讓他十分厭惡過,但是,既然女兒都不計較了,他也就真的是不想記得那些不痛快的事情了。
這裏的鄉俗,在“上頭”,這一天,男方來拉家具等陪嫁的東西時,是要按事先商量好的數量,給女方家送來魚、肉、酒等禮物的。相當於女方家請客花的用料由男方家出了。
所以,那些沒什麼陪嫁又要了不少禮物的女方家,就有變相借女兒斂財的嫌疑。
何賢木心裏明白,就是像他這樣為女兒置辦嫁妝,最後女兒也沒有花他多少錢,因為來吃喜酒的親戚們都是要出份子錢的。
但是他絕不想借此斂財,所以,買東西的時候,就往全了買。
蔡家父子雖然有手藝,但是蔡家孩子多,經濟條件比何家強不了多少--尤其是近年來何家正在變強。
何家的近親們在上頭這天已經被全部請來了,他們要觀禮何蝦貴整個的出嫁過程。
本來,以前有提前幾天就哭嫁的鄉俗,不管要嫁的婆家好與不好,待嫁的姑涼和她的母親、姑媽、姨媽等近親女眷都要嚎啕大哭才更吉利。
但是近年來改革了,所有親眷喜笑顏開,不再時興哭嫁了。
蔡家因為隔著襄河所以上頭的人到的早。
何賢木也不為難人家,人蔡家的人順順利利的拉走了那些嫁妝。
第二天也是如此,蔡家的人來的很早。何賢木安排結親的人吃過飯,男女雙方家對方了三架鞭炮,何家就發親了。
送親的人有何傳貴和他沒過門的女朋友陳杏芳、何寶貴等十幾人。
鎖啦陣陣,鞭炮齊鳴,催促著遲遲舍不得起身的新嫁娘。
臨走,何蝦貴望著她生長了二十四年的家,流淚了。惹得親友們都熱淚盈眶。
路過楊娟家門口的時候,大家都聽見屋裏傳來被壓低了哭聲。可能是楊母怕大家怪她她所以,躲在家裏偷偷地哭。
楊家在何家、蔡家都出了份子錢吃喜酒,並且給何蝦貴的私房錢比何蝦貴的親姑媽、親姨媽們給的還要多。
楊家成了何蝦貴一輩子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