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高氏權大理(1 / 2)

雲南是在漢朝經過對西南夷的征服而納入中國疆域的範圍的。三國時期諸葛南征,又進一步鞏固了對這一地區的統治。但是隨後數百年的亂世,中原板蕩,無暇理邊,因此到了隋唐之時,中原地區對西南邊陲的控製已經逐漸喪失了。隨著六詔歸於南詔,雲南在隨後的數個世紀中,開始作為一個相對於中原而獨立的單元發展。南詔國曾經強盛一時,令盛唐也束手無策。然而國終有衰亡。西元902年,南詔中興六年,重臣鄭氏篡位,改國號“長和”,改元“安國”,南詔蒙氏至此滅亡。

本來,西元9世紀,南詔已然衰落,如中原有一強權,則正可兼並西南,金甌重圓,但誰都曉得那正也是唐朝氣息奄奄半死不活之時,連河北都遍布獨立的藩鎮,怎可能還有餘力顧及邊疆?因此,西南地區隻能在本地區內部完成政權更替。南詔後期,國內強族林立,舉其要者,有鄭氏、楊氏、趙氏、董氏、高氏、段氏,凡此六姓,皆有地、有民、有兵,一舉一動都幹係政局。

蒙氏既衰,英雄趁時而動,首發難者,即鄭氏買嗣,其既掌國柄改號自立,遂殺蒙氏八百人。長和國曆三世,26年,始終未能解決國內問題,而又趁中原曆五代十國之亂,舉兵犯蜀,迭遭失敗,以是民心喪盡。節度使楊幹貞舉兵而起,屠鄭氏,長和亡焉。楊幹貞初擁趙姓為國主,國號天興,然而隨即不滿趙氏,又廢趙而自立,天興國僅存十月而亡。楊幹貞改國號曰“義寧”,自以為國內無人不服,貪橫暴虐,在位兩年而死,弟楊昭即位,勉力維新,然民心已失矣,且性亦猜忌好殺,以是在位七年,節度使段思平反,義寧國遂滅。

自南詔而至段思平,三十餘年,三易國號,三易其姓,鄭、趙、楊如走馬燈,段思平得國,改號大理,籠絡國人,寬待楊氏,安撫滇東三十七部。段氏得國因有董氏、高氏、爨氏三十七部相助,立國後,封董伽羅為相國,分治成紀,成紀即成偈,亦稱成紀鎮(今永勝),大理國於成紀鎮設善巨郡,南詔時無此郡名。

封高方為嶽侯,領地巨橋(今昆陽)、善闡(今昆明),封爨判為巴甸侯、祠秀山神。對三十七部也加以分封,封“烏蠻”(今彝族)首領阿而為羅婺部長(今武定、祿勸)。封“些麼徒”首領於河陽(今徵江)等。免黑爨、鬆爨等三十七部差役。赦國中凡有罪而無子孫者。六姓之中除鄭氏已滅,其餘四姓盡服於段。又廢楊氏苛政,寬賦稅。西南離亂三十載,至是乃得粗安。大理段氏以是得滇地人望。

段氏的祖先,有說為西北武威或天水之氐羌,又有說為滇地土著。然其在思平之前六世,已出仕南詔,為雲南豪族,則無可疑。段思平在位六年即死,然而卻為段氏奠定22世之基業(如果算上元朝入雲南後委段氏為大理總管,則合計34世之久),在中國曆史上也是罕見的。他死在西元944年,其時中原仍在五代時期,離趙宋曆史上那著名的“燭影斧聲”還有數十年的時間。然而,大理國卻先已預演了一出類似的好戲。段思平有一子思英(段氏取名類似於日本古代,有通字,不避先諱,絕異於中原王族),然而據說此人是個極其荒淫昏庸之人,結果在位一年,就被段思平的弟弟段思良夥同相國董迦羅廢除,段思良自代。這出“子不肖,叔來教”的戲耐人尋味。

大理國脈就在段思良一係的子孫中傳接。段思良時相國為董氏,且行廢立有功,可見當時國中董氏較強。董氏世奉密教且為大理國師,然而後來密教勢衰,董氏遂亦衰落。而昔日曾有國數月的趙氏,也已衰落。國中隻有高氏和舊主楊氏勢力較強。

段思良之後,大位在其子孫中傳了七代近百年。其間楊高兩氏激烈角逐於朝堂。至素興時,年幼無能,聽任群小,國人不滿。而段思平一係玄孫段思廉卻有人望,是時,高氏為相國,遂與諸大臣廢段素興而立段思廉,段思良係遭到排擠,段思衝也因此而後來淪落。段氏之位又從段思良係轉回段思平係。而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擁立之功,一舉淩駕於諸姓之上。

楊氏勢衰,遂鋌而走險,保安八年,楊允賢叛,高智升討伐滅之。至是高氏益盛。段思廉在位三十一年而出家,其子段廉義立為新皇,政柄悉委派給高智升。大理國至是已是“段與高,共天下”矣。楊氏不服,廣安四年再叛,首領為楊義貞,竟殺段廉義而自立,改元德安,號“廣安皇帝”。高智升命子高升泰舉兵討伐,四月而誅楊氏。

因段廉義之子段延慶在動亂期間不知所蹤,高氏便又擁立段正明為帝,號“保定”。此時雖然皇帝是段氏,但相國卻由高氏世襲,而且政事全出相國府。發展到現在,外國來使,先見相國,後見段王。而地方上,大理劃有八府,全部由高氏子孫世守。因此從中央到地方,皆為高氏一門,段氏徒有虛位也。地位如同日本幕府之天皇、鐮倉之將軍、戰國之諸侯公卿。而國人在這期間,有人稱高氏為“高國主”。隻是因為段氏得國已久,頗有人脈高氏一時不敢冒然行篡權之事。但從高智升開始,密謀此事已經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