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風雨中的李唐(1 / 3)

景龍元年(公元707年)農曆七月的一天,正處於盛夏時的長安城,被炙熱的陽光烤焯著,高溫酷熱的天氣,所散發的出的熱浪,襲擊著這座擁有百萬人口規模的城市。唐長安城呈長方形,按中軸線朱雀大街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出11裏坊,形如棋盤。

長安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麵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廈門和安化門;東麵正中為春名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麵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麵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

宮城位於外郭城正中部,平麵為長方形,宮城的四周有圍牆,南麵中正開承天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員的住處。西內苑在宮城正北,亦名北苑。南北一裏,東西與宮城齊。北部為西苑內有殿宇十餘處,以及冰井台、櫻桃園。

在西苑內東北部就是大明宮,大明宮位於太極宮東北方的龍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大明宮建造於貞觀八年(公元624年),從唐高宗開始的曆代皇帝都在這裏居住和處理朝政,成為“東內”。大明宮的宮殿為中軸對稱格局,前部由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組成前朝的南北中軸線,後部以太液池為中心組成內庭,分布著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數十座殿宇樓閣。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麵開有五門;南麵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麵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麵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過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七條,南北向五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

外城郭內有南北向大街八條,東西向大街十四條。街道的兩側都設有排水溝,並種植榆、槐等行道樹。在外城郭設有東、西二市,東市和西市是長安城的經濟活動中心,也是當時全國工商業貿易中心,還是中外各國進行經濟交流活動的重要場所。這裏商賈雲集,店鋪林立,物品琳琅滿目,貿易極為繁榮。

此時,雖然是盛夏時節,天氣酷暑難耐。但是,在東、西二市的街道上,仍然是人聲鼎沸,熙熙攘攘。往來客商,絡繹不絕;叫賣之聲,此起彼伏。

忽然間,榆樹的枝葉動了一下,一股微風吹過,帶來了陣陣涼意。但是,似乎沒人注意到,這股涼風到來,人們依舊忙碌著手頭工作,是為名,是為利,也許僅僅是為了生計。總之,沒人理會什麼事情會發生變化。然而,風越吹越大,轉眼間變成狂風大作。街上的塵埃,被吹揚至半空中,讓人幾乎睜不看眼。

伴隨著狂風的肆虐,街道上瞬間亂作一團,人們爭先恐後的尋找自己的歸宿,因為這時大家確信無疑地認識到,一場暴雨即將來臨了。不久,電閃雷鳴,豆大的雨滴,一滴、兩滴、三滴……突然間“嘩”地一聲從天空傾瀉下來。

雨越下越大,像是天河裏的水決了堤,想要淹沒人間。這讓人無形中產生一種,不寒而栗的緊張之情。但與此同時,西邊天空中的太陽,似乎被雨水衝刷地越發明亮,耀眼地陽光穿過層層雨霧,照射在東邊的天空中,折射出兩道清晰明亮的彩虹。雨水落到接到上,彙聚成了一道道小溪。調皮地小孩子不顧大人的勸阻,結伴跑到街道上踩水,並對東邊天空中的兩道彩虹,產生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