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廣島巡禮(1 / 3)

廣島巡禮

這次是我自1964年末開始寫這部《劄記》以來,為時最短的一次廣島之行。在廣島隻不過停留了幾個小時,但它如同以往多次的廣島之行一樣,再一次體驗到不禁使自己對人類的悲慘與尊嚴進行深思,這是每一次廣島之行的一貫感受。我撰寫這部《劄記》的目的就在於記錄下我每次旅行歸來後所進行的反思。

當我到達廣島之後,立即從原子病醫院院長重藤先生處得知一個最新記錄。一位原子彈受害青年因白血病死去。人們如果不是身在廣島,便有可能忘卻廣島的具體慘狀。坦率地說,在原子彈爆炸20年後的今天,做到這一點並不十分困難。而在廣島,這種悲慘的局麵仍然作為現實的問題而持續著。原子病醫院的存在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重藤院長是抱著一種多麼陰鬱而苦澀的心情為這位年輕的死者送行的呢。而且,這死者隻不過是在不斷流淌的悲慘長河中溺死的一個而已。

這位青年在四歲那一年的夏天,遭到轟炸。我們曾看到過原子彈在廣島爆炸那一天負傷的無數孩子的照片。創辦雜誌《廣島之河》、身為廣島母親的小西信子,她將這些負傷的孩子們稱之為“腐爛菩薩”,實際上她可能是不想讓為數如此眾多的身負重傷的孩子們的照片多次出現在我們的曆史上。那些帶著出奇平靜表情的孩子們,其中大半在拍過照片後的幾天之內便全都死去了。而好不容易幸存下來的一個孩子,當他在成長為一名青年的某一天,卻發現自己患上了白血病。青年人在原子病醫院的病床上迎來了二十歲的生日。

我曾多次舉過這個例子。治療白血病的醫生在早期階段,可以暫時控製白血球數量的激增,為白血病人贏得一個所謂的“暑假”。在原子病醫院醫生們的努力下,最初隻有幾個月,經過20年默默無聞的艱苦奮鬥之後,這一“假期”延長到兩年。當它能夠延至數十年時,人類將可以自豪地宣告:白血病已被征服。然而,目前白血病,這一血癌仍然遠比人類更占壓倒優勢。當兩年的“假期”過後,這位青年將不得不再次麵臨死亡,那時,死神絕不會放過他。如果一個持悲觀態度的人將這一“假期”稱之為緩期執行的期限,恐怕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這位青年卻沒有將這兩年視為緩刑的期限。他毅然決然地希望同正常人一樣生活,成為社會的一員。原子病醫院的醫生們為了這位青年,隱瞞了他的病曆,為他尋找工作。這些醫生們的行為並非是欺騙。如果說出真情,誰還會雇用一個身患白血病的青年呢?醫生們隻不過是膽戰心驚地采用了小小的騙術,他們不是既無所作為而又自命清高的人。青年在一個印刷廠裏找到了工作,夥伴們都喜歡他,他是一名好職員。

青年死後,一位有身分的人來到原子病醫院,據說他曾質問醫院:這兩年間為什麼不讓這位青年休養,而讓他去勞動?這位有身分的人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就是他無法理解一個事實:當一個青年人為了真正有意義地度過他生命中最後的兩年時光,他需要的不是睡在病床上,而是在印刷機轟鳴的地方和夥伴們一起勞動。因為,所謂有身分的人,就意味著那是一群慣於無所事事而虛度一生的人。

青年力圖在這兩年裏活得充實,他是一名勞動能手;他在工作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任務。青年曾同一個女孩相愛並訂婚,這件事足以說明他是何等地熱愛生活,力爭活在既非偽造,又非虛構的真正的現實生活中。他的戀人是一位年僅20歲在樂器店工作的女孩。

還有一段插曲足以說明這位青年曾怎樣度過那一段真正的社會生活。雜誌《生命》的記者為了寫一篇題為《光明的廣島》的報道,來到廣島采訪。重藤博士向他介紹了這位青年,記者十分滿意。或許因為這位青年就是光明的廣島的象征。

然而,兩年過後,充實的“假期”結束了。頑固的惡心和嘔吐折磨著他,於是,再次住院,所有的關節都劇痛難忍。劇烈的嘔吐是白血病患者最難以忍受的最大痛苦,他在受盡這一切折磨之後死去了。

一星期之後,死去青年的未婚妻到醫院來了,她是來向治療和護理過青年的醫生和護士們致謝的。她帶來了禮物:一對陶製的小鹿,就是那種經常擺在唱片架上或小提琴陳列櫃中的陳設品。這頗符合她那在樂器店工作的女孩的身分。這位20歲的女孩,平靜而安詳地道謝之後便離去了。而第二天早上人們發現她服安眠藥自盡了。我望著那一對陳設品,一隻擁有兩支大角的健壯的公鹿和一隻可愛的母鹿,不禁黯然神傷,默默無語。

死去的青年在遭到轟炸時,他隻有4歲,他不僅不應對戰爭負責,甚至連那一完全是蠻不講理出其不意的原子彈襲擊也都無法理解。就是這個幼兒在20年之後,以他自己的肉體為國家承擔了責任。也許他盡管是一個幼兒,隻要他是這個國家的一員,就不得不被卷入到這個國家最壞的選擇中去。難道作為一個國家的國民竟然是如此悲慘!

但是,自殺的未婚妻,年僅20歲,這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年齡,正是戰後出生的孩子。盡管如此,她按照自己的意誌,同原子彈受害青年休戚相關,在青年死後,她履行了她所能盡到的對青年的全部責任。國家未能對青年做任何事情。就是以整個國家也無法填滿青年絕望的巨大的凹坑。但是一個純屬戰後一代的女孩,卻以她追隨青年而自殺的行動充填了這一黑暗的凹坑。這位20歲女孩以自己意誌做出抉擇的壯烈行動,不能不使目前生活在這個國家中的所有的人受到震撼。那是年輕女孩為救助一個被推入絕望深淵的青年而做出的絕望的選擇。

她使一種價值顛倒過來了。她以一個成為犧牲品的柔弱姿態,給予國家所進行的卑鄙的欺騙,而實際上是給予一切國家的欺騙和幸存者所進行的欺騙,以致命的打擊。然後,她和戀人攜手並肩,共同向著以他們獨自的威嚴所裝點的死亡之國走去。那是一個絕不容許他人介入的孤獨而莊嚴的死亡之國,是一個在絕對個人意義上的僅屬於兩個人的死亡之國,它絕不容許導致他的戀人在幼兒時期就遭到意外襲擊的國家的陰影介入。無論是在白血病的“假期”中依然勤奮工作的青年的自製力,還是女孩那堅決拒絕在未婚夫死後繼續活在世上而自殺死去的決心,都是堅不可摧的,他們不會接受騙人的國家和騙人的生者。麵對著那一對陶器製成的健壯的公鹿和可愛的母鹿,人們隻能感到無限的空虛和悲哀。20歲的女孩給人們留下了穩重溫柔的印象,自殺身亡。她最大限度地完成了一個人對死於原子病的青年所能做到的一切。而這絲毫不存在自我犧牲之類的含義,隻是出於起決定作用的強烈的愛。而這種強烈的愛還可以置換為另一種感情,那就是對我們這些幸存者和我們政治的強烈的恨。而她卻沒有控訴,隻是默默地死去。這位20歲的女孩對我們做出了最為寬大的從輕處罰。而對於我們來說,卻沒有任何值得原諒的,可能隻是由於這位20歲的女孩具有溫順和自尊的性格,才未曾控訴對我們的憎恨。

關於這對戀人的死,我有一種推測。雖然它不外是一種設想,但我卻相信事實就是如此。當青年以兩年的“暑假”為期而就業時,恐怕他不會認為自己痊愈而開始工作了。無論醫生在說著多麼誠實的謊言,也無論怎樣對病曆保密,我想他都會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白血病患者,而他卻敢於在白血病再次俘獲自己之前去踏踏實實地從事勞動。

這位女孩可能也是在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同這位青年開始戀愛並訂婚的。否則,一對24歲和20歲的青年訂婚豈不是為時尚早嗎?他們可能已經預見到死亡的時刻即將來臨,所以才很快訂婚的。

當死神終於降臨到青年頭上時,女孩或許是早有準備地安祥地選擇了死亡。她既不是麵對未婚夫的死,由於過度悲痛而決心隨他而去,也不是因被逼入絕望的深淵,除了死亡之外別無選擇而自殺的。恐怕從她愛上這位青年的那一天開始,便已在注視著那近在咫尺的必然的死亡。她與青年休戚相關,她將自身投入到青年的命運之中,但這將是一種最為徹底的命運抉擇。

眾所周知,當年為了報告廣島上空的氣象情況,觀測機曾先於攜帶原子彈的飛機飛往廣島。機長是陸軍少校伊薩利。12年後,他因襲擊了得克薩斯州的兩家郵局而被捕。後來以精神錯亂為由被判無罪。而經美國複員局的精神病醫生證實,他的精神錯亂是來自於對廣島的負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