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51)一八五四年的土改(1 / 2)

淮軍當然是張華軒一手創立的私軍,所以隻要張華軒不是高舉大旗造反,淮軍的忠誠就絕無問題,甚至,就算張華軒高舉大旗造反,隻要淮軍上下能看到勝利的希望,就未必不會真心擁戴!

有清一代,漢人的抵抗其實在下層從來沒有停止過,早年順治年間到康熙年間,明朝各種勢力的餘部一直沒有停止過抵抗,然後到了乾嘉年間,又有白蓮教大舉興兵,洪幫在南方就沒有停止過活動,清朝,從來沒有在法統上征服過中國的普通百姓。而到了這個時候,太平天國與鴉片戰爭的雙重打擊,更使得清廷的統治搖搖欲墜,若是不然,也不會有人膽敢勸曾國藩這樣的理學大師朝廷重臣借由湘軍的實力謀反!

隻是這樣一來,張華軒自覺並不保險,淮軍如果純粹是一個利益集團,在棉田與工廠加上高薪的供養下對他效忠,然後為了個人前程護衛他一路打到北京,那麼,這樣一支類似後世軍閥軍隊的淮軍,在他身後會不會形成一個軍人利益集團?況且,張華軒有錢有槍有地盤的時候這些軍人個個忠字當頭,若是事有不順,這種沒有靈魂隻憑打罵訓練形成的戰鬥力的軍隊,會不會一哄而散?

張華軒的淮軍是一支近代軍隊,靠的是大棍加紅燒肉整合起來,它不像現代軍隊,有著國家榮譽感與信仰再加上千絲萬縷的責任凝聚而成,打不跨整不倒,因為它是一支有靈魂的軍隊,而近代軍隊則欠缺了這一點。

國內的局勢現在相對於淮軍有利,對張華軒也甚是有利,曾國藩搶了風頭,朝野上下的目光都盯著曾國藩不放,張華軒在淮安的種種舉措,讓利於農讓利於民,加上沒有收取農民的厘金,使得他的名聲大好,在這個時候做點事情出來,隻怕比前一段時間要容易的多。

土地改革的事就在這個時候被張華軒提上了日程。

雖然中國曆史被人為的劃錯了成分……從周朝開始叫封建社會,然後是資本主義的民國,再然後便是新中國,可事實上,周朝那個封建製度才是正經的封建,周天子是大宗的宗主,他的兄弟就是小宗,分封到列國,然後分封列國的君主又是大宗,然後各自的兄弟子侄又分別為小宗,大宗和小宗以封建法統把整個國家瓜分完畢,每一寸土地都是這些貴族的,然後把土地分成井田,讓治下的農人去耕種,大小宗主們則無償的享用這些農人的奉獻,然後再負責治下百姓的生老病死。

這才是正經的封建製度,從西周開始到春秋戰國,有看到農民造反的記錄沒有?土地公有,而且歸一個個大小貴族所有,雖然貴族們多半以貪暴為主,但也要顧忌到自己領地上的百姓得有活路,這麼著一層疊一層的,一直維持了千年左右的封建法統。

到了始皇一統天下,舊貴族被蕩滌了個幹幹淨淨,其實封建傳統已經不複存在,土地私有,從秦製到漢製到唐製,從井田到授田,中國人的土地製度折騰了個遍,可惜,自從宗法製度失敗後,就再也沒有辦法製止土地的買賣和轉讓,每個朝代在興起之初,都會有意識的解決土地兼並的問題,秦始皇遷六國貴族到關中,明太祖遷富戶豪門到鳳陽,都是為了讓沒有土地的農民在********的支持下重新獲得土地,而自耕農一多,則代表國家的賦稅有了保障,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表現。

可惜,每個王朝到中期之後,土地兼並將是勢不可免之事,而土地兼合後引發的革命,又成為王朝終結的催命符。

興替交換,解決不了土地問題,中國始終處於一個不穩定的動蕩與內耗之中。而到了滿清統治中國之後,一樣沒有解決好土地兼並,隻是由於十七世紀開始,玉米等高產作物進入中國,加上小冰河時期的結束,沒有那麼多頻繁的天災出現,使得康乾年間中國的人口呈爆炸性的增長,一躍成為人口四億的超級人口大國。

這麼著一來,使得康乾年間儼然成為盛世,把一切不光彩都遮蔽幹淨了。

到了鹹豐年間,人口的增長反過來又成為社會動蕩的主因,耕地沒有增加,人口卻一直在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也到了一個瓶頸,在這個當口兒又是外敵入侵,內亂不止,加上朝政腐敗,官員貪汙,土地兼並的情況又依然嚴重,混亂了整半個世紀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主因多半在此。

甚至在近百年之後,土地兼並引發的社會問題才得到了真正的解決,而正是解決了土地問題,才使得一個小米加步槍的政權,戰勝了武裝到牙齒的國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