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191)背黑鍋(2 / 2)

雖然淮軍並淮安上下早就有議論,甚至有不少人勸說過張華軒稱王稱帝,不過都被此人嚴辭拒絕,而今日與丁寶楨的一席話,卻當真是交心之語了。

丁寶楨也大是感動,張華軒的意思他現在已經完全明白。這軍令部其實就是兵部,他也就會是新朝的兵部尚書,雖然權力不多,卻是總鎮軍隊的第一要職,第一任的本兵,非得他這樣的元老鄖舊才能鎮得住了。

卻聽張華軒又道:“政務處也要改,現在政務處也是太過權重,政務管軍務也管治安靖盜啥事都管,這不成。以前是沒有規矩,從軍務開始改,然後一起改掉。這幾日把軍令部支應大軍糧餉軍械的事移了過來,就是要新立淮軍總後勤部,以後,地方上糧餉征集軍械調配,還有槍械廠火器局,也歸總後管了。政務處以後隻管政務,淮軍的事也不必插手了。”

說到這裏,張華軒麵露沉吟之色,半響過後,又向丁寶楨道:“政務處那裏難免會有誤會,時間久了,軍務上的權力收回來了,政務處下管的事會新立不少衙門,分權分工,才能群策群力,將來政務處是內閣,你和閻丹初都是內閣大學士,不過一個是管政務的,一個是軍務。不過他是首輔大學士,你是次輔罷了。丹初那裏,幫我去一封信,說說明白吧,不要讓他也鬧意氣。”

話說到這裏,丁寶楨唯有苦笑而已。今日盛氣而來,原本是找張華軒分說清楚,甚至大吵一通的準備也做足了,反正張華軒為人他也清楚,哪怕就是當麵翻臉,事後也不會秋後算賬,倒也沒啥可怕。隻是今日這麼一談,隱隱約約間不但是淮軍日後的架構都決定了,便是政務上的架構,怕是張華軒也早就想的清楚明白,而且做出了決定。這樣,新朝未立,軍事政事上的改革已經定了下來,北京一打下來,一切順手,再看看張華軒身邊囊括的許多傑出人才,很多人的才能丁寶楨自己都自愧不如,他雖然自視甚高,不過張華軒身邊的那群幕僚都是個頂個的人中英傑,不論是軍事與政務上的見解都有不少人不弱於他,甚至是強過於他,而詩詞歌斌星相醫卜精通者也不在少數,最可怖的就是這些人原本就有從政從軍的經驗,放了出去,就是得用的封疆大吏,在地方幾年曆練之後,怕就是入京為中央各部的首腦了。

私下想來,丁寶楨也頗為自嘲。若是不投效的早,怕自己也沒有資格做這個位子。別的不說,隻說在第六鎮的李鴻章,在資曆名氣能力上,就都不在他之下。而閻敬銘卻比他強的多,政務上遊刃有餘,理財上不能說是長袖善舞,卻也是盡忠職守。這幾年下來,閻敬銘署理淮安政務,自己的袖子裏不曾多出一文小錢,光是操守,就值得人稱一聲中堂相國了。不過閻敬銘有很多長處,卻也是有一個最大的短處。便是脾氣太過強硬剛直,認準的事,很難挽回。政務處改組之前張華軒便削奪了他的權力,自己被輕鬆說服,對閻敬銘來說,卻並不容易。而唯一能讓這個冷麵閻王就範的東西,怕就隻有自己和沈葆楨等故交好友了。

在這裏談話之前,怕是張華軒早就有信到淮安,沈葆楨與翁家兄弟幾人,已經接到這位算無遺策的大帥的書信勸說閻敬銘就範了。

丁寶楨搖頭歎息,苦笑道:“閻丹初的脾氣我清楚的很,幾封書信打發不了,況且在淮安的諸位大人先生們也不曉得其中情弊,書信說不清楚,徐州這裏我左右無事,不如就跑一趟罷了。”

張華軒聞言大喜,起身一躬身,笑道:“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丁寶楨將身一側,不敢受他一禮,張華軒卻又笑道:“海州那裏情形我不大放心,左寶貴前些日子讓我趕回去了,不過海州內鎮剛立,他手裏沒錢沒兵的,心裏也是沒譜,你身為淮軍軍令部長,走一遭海州,最好打著旗號鑼鼓多巡視幾個地方,現在前方正是關鍵時候,後麵可萬萬不能有半點兒差遲。”

丁寶楨冷笑道:“這些大帥都算準了吧,軍令部的心思,閻丹初的反應,地方情形,這可是一石三鳥,佩服啊佩服。”(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