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的海軍力量如此,而與軍艦一起來到海州的陸軍實力卻是極為薄弱,可以說對淮軍造不成任何的威脅。由約翰米歇爾將軍指揮的第一師第二旅的三分之二的兵力隨著軍艦到達了海州。
第二旅由第二皇家步兵團、第六十步兵團、第十五旁遮普步兵團組成。共有六十九名軍官,二千一百一十四名陸軍士兵組成。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皇家炮兵連,擁有軍官十五人,士兵四百一十七人,戰馬三百二十八匹,各種口徑的大炮三十餘門。
步兵與炮兵之外,還有一個皇家工兵連,擁有軍官二人,士兵九十四人。
以上,便是軍統打聽清楚的英軍除海軍之外的所有陸軍主力。這樣的力量,連海州鎮也打不下來,更不要說深入內地了。
海州鎮現有總兵左寶貴在內的軍官三十二人,士兵六百五十二人,前膛火槍四百二十支,九磅炮四門,十二磅炮六門,這樣的兵力與火力當然不足,不過還得算上鎮守海州炮台的整整一個團的精銳淮軍!
正麵交手突破,英軍絕無機會。
以一個旅稍強點的兵力來威脅淮軍的領地,隻能說英軍自傲的習氣使得他們忽略了淮軍的戰鬥力以及海州的防備力量。從這一點來說,也是淮軍的保密措施做的特別好的原故。
在海州和淮安兩地已經有英國及法國的領事館,普魯士與俄國雖然沒有建領事館,而且普魯士在中國也並沒有公使,不過這並不妨礙兩國的外交與情報人員的進入。而英法兩國除了領事館外,還有相當的外圍情報收集人員。
就算如此,他們在淮安與海州各地所得到的軍事情報,隻能說是極其有限。淮軍的軍營在三裏之外就開始盤查可疑人員,無關人員想要進入軍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淮軍曆次的戰事也完全保密,不是軍隊內部的高級將領,根本就不可能得知戰事的詳細經過。
除此之外,淮軍的具體編製,比如一鎮多少人,如何編製,也是相關軍事機密,任何淮軍士兵都要簽署保密條例,不得向無關人員泄露。
這樣一來,唯一直麵淮軍的機會,便是在淮軍曆次大勝後的大閱兵獻俘遊行時,可以見到這一支現在威震華夏的強悍軍隊的身影。
不過這樣的觀看所得到的感覺隻能是直觀和主觀的,畢竟獻俘的淮軍不會把自己的全副裝備都帶上,而且,展示在眾人眼前的也並不是戰場上的淮軍。
張華軒並不知道,在攻克江北大營後的第一次獻俘時,他現在的總參謀長吳穆也在其中,而站在淮安城內大街上觀察著淮軍將士的人群中,也有一幫子居心叵測的人。
當時站在人群中觀察著淮軍隊列的,除了淮安百姓之外,還有列強在淮安的情報與外交人員,而其中最顯赫的,當然就是淮安領事赫德與當時的上海副領事李泰國。
赫德對淮軍的精氣神與裝備極為震驚,事實上在他看來,淮軍的戰鬥力已經不弱列強,這個在幾年前還不知名的軍隊,已經儼然成為遠東強軍。
而與赫德的見解不同,李泰國在中國多年,可以說就是在中國成長起來的。他對中國人的偏見與輕視已經根深蒂固不可更改,在他看來,淮軍不過是換了一身衣服,買了一些滑膛火槍的殖民地部隊,論起軍事傳統與奮戰的精神肯定遠遠不及列強的強軍。
他的見解也有一定的道理,當時英軍在印度已經武裝了相當數量的阿三部隊,這些印度軍人換了軍服使上了火槍,不過其戰鬥意誌與精神根本不能與英軍相比,他們一樣奴顏婢膝,對殖民者必恭必敬,根本沒有反抗的意思。
實際上,印度的德裏大起義的起因非常滑稽,隻是因為英軍強迫他們使用牛油來保養子彈,而牛,在印度卻是不可侵犯的聖物。
……
這樣的一支殖民地部隊當然沒有任何戰鬥力可言,而印度的獨立也是搞笑的不抵抗主義,當時的英國人輕而易舉的統治著這樣一個龐大人口和領土的國家,而除了印度之外,他們還有非洲,還有亞洲,一個統治了幾乎是全世界的強大國家當然有著它極度自信自己不可戰勝的驕狂。
現在看來,顯然是在遠東的主事者們相信了李泰國的判定,與年輕的剛從英國本土沒畢業幾年,在中國還算是新手的赫德相比,他們更相信李泰國的判斷,畢竟,從李泰國的父親開始,他們一家就在中國為大英帝國奔波效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