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收獲(1 / 1)

七月在忙碌的歡欣中溜走了,初秋的金風卻早已悄悄的把稻田染成金黃。

早在半個月之前,村裏就有那斷糧了的人家開始了“拉青荒”。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一些挨餓已久的村民就去田裏拿回半飽的稻穀曬幹而食,孫家以往都是拉青荒的一員,今年因為有了孫小花,倒是頓頓可以喝個飽粥,有時候還能吃上肉。

這個時節,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秋收,孫家也不例外。孫家隻有兩把鐮刀,所以都是兩個大人割稻穀,三個小孩把稻子抱成一堆。至於後世那些脫粒機,這個時候根本不敢想。孫家連個像樣的脫粒工具都沒有,隻能在流幹了水的田裏鋪上簸箕,簸箕裏放塊大石頭,然後拿著稻杆在石頭上把稻穀打下來。

孫家的田地本來是全村最少的,但孫家的工具太差,而且今年糧食比較多,全村都在曬穀的時候,孫家還沒收完。張大叔就帶著他的兩個弟弟張大嬸來幫忙。6個大人整整忙了兩天,才把稻穀脫完粒。今年因為施了肥,每畝都比往年增加了不少產量,曬幹了之後估計也會比往年多出至少一石糧食。

收完糧之後,又把所有的成熟南瓜都摘了回來,三百多個南瓜整整齊齊的堆了大半個院子,看得孫家人直流口水。孫元寶夫婦感激張家人的幫忙,這幾天都拿出了自家最好的飯菜來招待。糙米和蕨根粉一起烙的餅子、鮮魚湯、蒸南瓜,連中午都會蒸一些南瓜拿到田地裏讓大家吃飽。最後一天晚上還破例的殺了隻兔子,孫小花就著上次客棧老板娘給的調料,炒了一鍋兔子肉,燉了魚湯,還蒸了一個南瓜,吃的兩家人一邊吃一邊流口水,以前即使是過年,孫家也沒這麼奢侈過。隨後又給了張大叔家一籮筐的南瓜,讓他們拿回家慢慢吃,瓜子也可以留著明年做種子用。

孫家的這半院子南瓜也引來了不少村民的圍觀,如此的豐收饞紅了大家的眼,孫元寶最後還是親自往每一戶人家送了一個,讓大家嚐鮮,還特意囑咐了把瓜子留著明年做種子,這些圍觀的村民才漸漸少了。大家心裏都在斷定,孫家居然收了這麼多糧食,看來孫家真的是要發達了,逐漸的也就和孫家往來多了一些。

孫家人卻還是忙的腳不沾地,要曬穀,還要摘豆角。姐弟三人承擔了摘豆角的重任,整整忙了四天,才摘完那些花豆。花豆產量極高,一株可以結二十多豆莢,每個豆莢又有五六個豆子,摘完之後還要剝出來把豆子曬幹才能長期存放。姐弟三人又忙了兩天才把所有豆子剝了出來,最後孫小花覺得自己的手指甲都快掉了一樣疼,大寶小寶的手指頭也長了不少倒刺,有的手指直接露出了鮮紅色的嫩肉。最後也收獲頗豐,得了接近一石的鮮豆。

孫家兩個大人更是忙。孫家存放糧食的籮筐等明顯不夠,這些南瓜也不可能長久堆在露天裏。最後夫妻兩趕去竹林,忙了2天,總算是編出了三個歪歪扭扭的大籮筐,雖然醜一些卻總算可以放糧食了。至於那些南瓜,最後直接在院子邊搭了一個簡易的茅草棚子,整整齊齊的碼放著,等到了冬季,這也算是一個天然的大冰箱了吧。

忙完這些,孫家人終於舒了一口氣。全村這時候卻又要開始去交稅糧了。大慶朝隆慶皇帝剛登基三年,算是大赦天下,輕徭薄賦一心一意求發展。這時代的稅收比較完善,田稅按照土地的肥瘦而來。分為上等田和下等田,上田每畝一鬥糧;下等田每畝五升。孫家的水田居然算是上等的,地算是下等田,總共要交去五鬥糧,也就是半石,大約現代的150斤糧食。如果按照往年的產量,孫家一畝水田不到一石糧,稅收為一鬥,已經超過了十分之一,這還是在大赦天下的年頭,正常年頭,有時候甚至是要交百分之二十的稅收。這大慶朝的田稅似乎是比自己那個時空的宋朝要高一些。

孫家交完稅糧,還有四石五鬥稻穀,比往年沒交稅還多。在全村,這也算是個高產了。孫小花在割稻穀的時候,就選了那些長得一枝獨秀,明顯高出一般稻子的稻穀單獨收了,打算做明年的種子。孫小花又一次想到了現代的雜交水稻,心裏在哀嚎,蒼天啊,幹嘛不讓我也像別的女主那樣帶著一個空間穿越。

整個秋收時節卻是連續的大晴天,收糧和曬穀都很快完成。兩個大人又背了兩袋稻穀去十裏外的大村子王家村,找了磨坊碾米,最後背回了一袋好米,半袋碎米,還有半袋糠。王家村的磨坊也不過是驢拉的磨罷了,碾米又花了三文錢。至於後世看到的那種水磨,卻是要到縣城才能看到,那一般都是被大戶人家所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