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單位:福建省音像出版社
作者簡介: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出生於烏克蘭沃倫省奧斯特倫什縣,父親和母親都是工人。因家貧隻讀過三年小學,就被迫自立謀生,當過食堂小堂倌、司爐助手和電工等。十月革命勝利後,他才加入誌願軍。1920年,因負傷複員。不久又在一次與洪水搏鬥中得了傷寒和風濕,1924年入黨。擔任過共青團的區委書記和地委書記。1927年全身癱瘓,又雙目失明。他以驚人的毅力從事文學創作。1933年,他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5年,榮獲列寧勳章。1936年又完成了《暴風雨所誕生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內容提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是蘇聯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學中最激動人心的作品之一。小說敘述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一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優秀布爾什維克形象。小說發表後,引起巨大反響,主人公保爾也成為蘇聯及我國青年學習的榜樣,激勵人們奮勇向前。
特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教給我們應該怎樣生活才有意義,保爾身上所體現出的對人生的追求、執著的拚搏奉獻精神以及對人生的堅定信念,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275、喜羊羊與灰太狼
出版單位:廣東音像出版社
作者簡介:從2003年開始,一群年齡在25歲至37歲之間的男男女女,講了一個中國動畫史上最受歡迎的狼和羊的故事。《喜羊羊與灰太狼》製作團隊的一百多名動畫師和十多名從事喜劇創作的編劇都是年輕人,創作此片時平均年齡不超過25歲。因為他們自己就是大孩子,故事中的形象和情節很多都來自他們學生時期的記憶。與編劇黃偉健同齡的人,都有著相似的兒時記憶,而《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的很多情節,大概都能喚起他們這些成年人的集體回憶。
內容提要:羊曆3513年,青青草原上,羊羊族群已經十分興旺發達。在羊羊一族裏麵已經有小鎮,有學校,有超市,有美容院,所有羊羊族群的羊都幸福快樂地生活。
可是,在對岸的森林裏,灰太狼帶著他的妻子紅太狼卻對著一群群的肥羊咽著口沫,紅太狼看到了羊群,知道丈夫帶她離開狼群是對的,問題是灰太狼什麼時候到對岸去把肥羊抓回來,讓她一嚐肥羊大餐。
灰太狼以為隻要破壞了羊村的鐵欄柵,就可以把肥羊抓住,沒想到鐵欄每次都給喜羊羊暗中做了手腳,灰太狼落得個傷痕滿身,灰頭土臉地回家。在他心中最痛恨的就是那隻專門對付他的喜羊羊,簡直是一點不把狼群的威風放在眼裏,而且每次他都給喜羊羊害得夠慘的。從此,灰太狼下定了決心,想盡一切辦法要抓喜羊羊回去下鍋,以泄他心頭之恨,身心之痛。可是灰太狼不知道,他的對手是全羊羊族群裏最聰明的,而且在喜羊羊背後還有村長和發明家慢羊羊,大智若愚、喜歡睡覺的懶羊羊,力大如牛的沸羊羊,漂亮親切的美羊羊和一大幫羊羊族群。灰太狼雖然陰謀詭計不斷,但是最後還是自討苦吃,落得一個失敗的下場,而且受傷回家以後,紅太狼並不會給他安慰,還會狠狠地教訓他一頓。灰太狼夫婦用盡千方百計捕羊,可總被聰明的羊群耍弄。經過二百八十次的慘痛失敗後,灰太狼決定使出終極武器,對羊村進行最恐怖的攻擊。可愛的小綿羊可否能抵擋灰太狼的這次襲擊?恐怖攻擊會帶給羊村一個怎麼樣的命運呢?狼與羊之間一場場詼諧爆笑的爭鬥就此展開。
特色:自2005年6月推出後,陸續在全國近50家電視台熱播。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廣州、福州等城市,《喜羊羊與灰太狼》最高收視率達17.3%,大大超過了同時段播出的境外動畫片。此外,該片在香港、台灣、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也風靡一時。該動畫以羊和狼兩大族群間妙趣橫生的爭鬥為主線,劇情的輕鬆詼諧風格,情節爆笑,對白幽默,還巧妙地融入年輕人的新鮮名詞。《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成功,探索出一條中國動漫的創意之路。它憑中國式幽默和傳統價值觀贏得觀眾。
該片具有以下特點:
1人物形象設計簡單,主題健康向上。這部片子走的是“老少皆宜”路線,劇中的5隻小羊人見人愛,小孩看了開心,父母看了放心,滿足各階層觀眾對動畫娛樂性的追求。
2故事簡單輕鬆,深受年輕人群追捧。狼與羊的故事,小朋友都聽說過,非常熟悉,這個故事也讓不少“大朋友”們懷舊。《喜羊羊和灰太狼》打破了“動畫隻是小孩的喜好”這一傳統觀念。有不少成年人也非常喜歡該片,他們認為幽默輕鬆的故事情節,可以用來排解壓力。
3傳達樂觀、自信、勇敢的精神。該片播出至今,一直努力傳達樂觀、自信、勇敢等時代精神,以“童趣但不幼稚,啟智卻不教條”的鮮明特色,贏得眾多粉絲。在國內各項動畫比賽中更是屢獲殊榮,先後獲得“學院獎”、“金鷹獎”、“金龍獎”、“金魚獎”、“白玉蘭銀獎”、“卡酷動漫創意大獎”以及國家動畫最高獎項——“優秀國產動畫片一等獎”等眾多獎項。在2009年世界動畫的排名中,《喜羊羊與灰太狼》位列第4。
276、恰同學少年
出版單位:湖南金蜂音像出版社
作者簡介:黃暉,1969年出生,湖南株洲人。畢業於湘潭大學中文係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分配到廣東肇慶市財政局,現為湖南電視台編劇。
所撰曆史論文《鄭和為什麼下西洋——明清海洋政策與貨幣輸入關係淺探》曾獲國家級優秀科研成果獎(人文社科類)。
影視代表作品有電視劇《恰同學少年》、《血色湘西》,作品曾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全國“五一個工程”特等獎、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作品獎”等。
個人曾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編劇獎”,“中國電視藝術五十年全國優秀編劇獎”,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一等功。2007年,作品《恰同學少年》紅遍大江南北,不僅得到普通觀眾的追捧,同時也受到了國家領導高層的高度關注,憑借此劇榮獲中國電視劇藝術成就最高獎——“飛天獎最佳編劇”,年末編劇創作的“傳奇大戲”《血色湘西》在湖南衛視引起收視狂潮。
內容提要:本劇以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五年半的讀書生活為主要表現背景,展現了二十世紀以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陶斯詠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青年風華正茂的學習生活和他們之間純真美麗的愛情故事,同時塑造了楊昌濟、孔昭綏等一批優秀教師形象,深刻揭示了“學生應該怎樣讀書,教師應該怎樣育人”這個與當今社會緊密相連的現實主題。
1913年湖南長沙,具有現代民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孔昭綏出任湖南省第一師範校長,大力開展新式教育改革,聘請了以楊昌濟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中外教師,學校麵貌煥然一新。蔡和森、蕭子升等眾多青年才俊前來報考,19歲的毛澤東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這所湖湘千年學府。毛澤東的勤奮好學與不凡天賦,深深打動了學貫中西的導師楊昌濟,在他的關懷與教導下,毛澤東如饑似渴地學習著自己感興趣的社會學知識,並成為一個教育救國論的非暴力改良主義的信仰者。然而,過於崢嶸的個性與嚴重的偏科現象也使他一再觸犯校規,在對待如何處理毛澤東的偏科行為引發的教師爭執中,惜才如命的孔校長最終選擇了尊重其個性,放手讓其發展,毛澤東成了校長特許的“特殊學生”。
共同的學習生活中,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優秀青年結下了友誼,周南女子中學的陶斯詠、向警予、楊開慧等女學生也和他們因共同的誌趣走到了一起,一個先進青年學生組成的讀書會組織成了他們學習、交流與情感發展的紐帶。
然而,在反對袁世凱簽訂21條與複辟稱帝的鬥爭中,湖南軍閥湯薌銘以武力逼走了孔校長,毛澤東也險遭逮捕。殘酷的現實使毛澤東對教育救國與改良主義信仰產生了動搖。新任校長張幹僵化的教育理念和禁止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規章更激發了毛澤東與他之間的矛盾。
隨著袁世凱的倒台,孔校長又回到了一師,並開展了全麵的學生自治運動,毛澤東也當選為學友會負責人,一師上下又迎來了朝氣蓬勃的時代。徒步遊湖南、組建學生軍、開辦工人夜校等一係列社會實踐極大地豐富了毛澤東的書本以外的知識,鍛煉了他的社會活動能力,也使他更認識到,靠教育、靠改良救不了中國。與此同時,陶斯詠暗戀上了毛澤東,向警予與蔡和森心心相印,而毛澤東卻發現自己對一直視其為小妹妹的楊開慧其實有著不同於兄妹之情的一份牽掛。
1917年底,在護法戰爭中被擊潰的三千北洋兵敗往長沙,意欲洗劫全城,城中卻空無一兵可資防守。危急時刻,毛澤東以驚人的膽略,率領二百名赤手空拳的一師學生軍,上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空城記”,一舉將三千潰兵全部繳槍,保住了長沙城。
1918年,毛澤東、蔡和森等從一師畢業了,預示著這批優秀青年們即將迎接的更廣闊的天地和更波瀾壯闊的人生!
特色:該劇被稱為國內第一部“紅色青春偶像劇”的電視劇,它在重大革命曆史題材劇創作上獨辟蹊徑,尋找了一條革命曆史題材和年輕觀眾的審美情趣相結合的路子,在藝術風格上與以往革命題材劇的凝重不同,它追求的是青春氣息和書卷味。它以革命傳統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激發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影響深遠,謳歌了頑強不屈、奮勇向前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誌,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和愛國教育意義,發揮了很好的導向功能。劇中人物引導青年學生要自覺完善人格,增強不畏艱難、堅韌不拔、堅持到底的頑強意誌和精神,同時激發了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該出版物被選為“十一五”省重點出版規劃項目;2007年重大音像出版選題;湖南省2007年度重點出版項目;迎接、宣傳、慣徹黨的十七大重點音像電子選題;2007年湖南省重點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選題;2007年入選“向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音像製品”;2007年、2009年入選“農家書屋”推薦重點音像電子出版物文藝類選題。
277、共克時艱,多難興邦
出版單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張崇防,新華社記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博士。現任新華社對外部經濟采編室副主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形勢與政策”課專家組成員,石家莊鐵道學院兼職教授。
曾赴42個國家進行新聞報道,采訪過現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及10多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震驚中外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在第一時間赴災區采訪。
內容提要: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震動中國,震驚了亞洲乃至整個世界,其破壞性之強、波及範圍之廣、救災難度之大,均屬百年罕見。在中央的緊急部署和有力指揮之下,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緊急救災,眾誌成城。本片為你全景式地再現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中華大地掀起的波瀾壯闊、氣壯山河的偉大抗震救災鬥爭。
特色:該片是90分鍾的音像製品,完整記錄了汶川地震的整個過程,本片的撰稿由“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赴災區采訪的新華社記者創作,用大量事實說明了黨和政府在巨大災難來臨時采取的及時果斷的措施,並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式營救”的勇氣和力量,再次證明了中國人民的頑強和不可戰勝。
278、學唐詩學古詩1
出版單位:廣東惠州音像出版社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其詩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開元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曆史過程,因此被稱為“詩史”,詩風沉鬱頓挫,語言精煉傳神,對後世詩人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