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國之少年 (1)(1 / 3)

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的春天前後發生了一些事,傳說這些事,讓幾個宋朝大佬在另一個世界裏有過幾段對話。

王安石說:“小京,有點過了啊。”

蔡京:“首領,我想活下去。”

這是關於元祐黨人碑的。

司馬光說:“小京,有點奢侈啊。”

蔡京很鬱悶,“我想活得舒服些……誰讓我之前受罪呢?誰讓我怕來日無多呢?”

這是關於趙佶、蔡京等高級領導人生活水平問題的。

生活水平……這實在是最小,也最大的事了。說它小,小到了用餐的器具。某一天蔡京上朝,發現年青俊秀的皇帝呆呆出神。主憂臣辱,他當然要問清楚。

“陛下,您怎麼了?”

趙佶羞澀又猶豫,他的麵前擺著幾隻晶瑩溫潤的玉盞、玉盤、玉卮,都是頂級的餐飲用具。他說:“過幾天要大宴群臣了,朕想用這些玉器,可是怕人說三道四,說太豪奢。”

蔡京笑了,他理解。中國是玉的故鄉,自古以來禮器、明器、國之重器如皇帝之璽,都以玉製成,哪一位皇帝身邊不是玉器成堆。現在趙佶貴為天子,本身是追求完美的人,在剛剛登基大宴群臣的頭幾次宴會上,不使用玉器怎麼像樣?

蔡京提了件往事。說當年他出使遼國,遼國皇帝宴請他時,特意拿出了一隻玉碗,說是五代時後晉石敬瑭的舊物,不知現在南朝還有嗎?

言外之意,遼國在炫富,在鄙視宋朝。

說來這也是事實,宋朝雖然為有史以來最富有帝國,但是帝王的生活一直節儉。不僅是生前,以仁宗為例,他連螃蟹都舍不得吃;死後更是節儉得驚人。宋代皇帝的陵墓是正朔朝代裏最樸素的,秦有始皇陵,龐大震驚天下;漢有武帝茂陵,也是巨大的群落;唐朝李治、武則天合葬的乾陵,挖山為穴,以唐朝當時舉國財富的一半陪葬;明有十三陵,以正朔朝代最微薄國力營造出係統的墓群;清朝更上層樓,康熙、乾隆等人都是從即位之初就開始修墳,一修幾十年,落葬時墓穴富如國庫。

遼國一點不差,源於習俗,他們的墓都修在深山老林裏。高官貴人死後身著金鏤玉衣,其式樣比漢人的更精致,陪葬以豐富著稱,每一代的摸金校尉都知道,挖到遼墓等於挖到了金礦。

宋帝陵是最寒酸的了,第一修建時間短,每一座都是在皇帝死後才修,最多不過兩年就落葬。第二陪葬最薄,隻有皇帝用金器,其餘的後妃,哪怕到了高滔滔的等級,也隻是鍍金。

所以,趙佶麵對玉器時很頭痛,既流口水,又怕燙手,不知怎麼搞才好。蔡京舉的例子有些打動他,遼國用得,難道他用不得?思前想後,還真是用不得。

他想起了老爸神宗,當年隻是要造一座小台,就被言官們輪番問候了一個多月,那罪受的,就算挺過去,造好了到台上去玩,都沒了興致。

那怎麼辦呢?

蔡京有辦法,用遼國刺激不成,那麼用中華文明的起始源頭,最大的經典來證明怎樣?他一共說了八個字,讓趙佶如夢初醒。

《易經》雲:“豐、亨、豫、大。”

《周禮》雲:“唯王不會。”

會,發“快”音。意思是說,皇帝的花費根本不用計算,想怎麼花就怎麼花,要達到“豐、亨、豫、大”等富貴繁華的效果才算好。

趙佶悟了,他明白皇帝要怎麼當了。古人誠不我欺啊,原來早有這樣的前輩。是的,一定是這樣,要不然為何那麼多人爭著當皇帝,為何爭得頭破血流,隻因為享受難得,無邊無際不必計算的享受!

從這時起,趙佶開始了他的幸福生活。以天下養一人,糜全國樂一夫,怎一個快樂了得。回首前塵,這似乎可以命名為幾隻玉碗引發的悲劇,悲劇之大,要以整個神州的淪喪為代價!

以上隻是崇寧三年春天前後發生的事兒裏的一件,另一件在當時很不起眼,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三月二十四日,在河南湯陰縣,一家農舍裏傳出了孩子的啼哭聲,一個新生命誕生了。傳說這孩子的哭聲響起時,一隻碩大的鳥從天而降,巨大的羽翼遮天蔽日,在農舍上空盤旋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