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趙佶仍然沒有憤怒,沒有感到危險,他對道士們的好感,對林靈素的認可再次升級。不久之後,通過自己,他讓林靈素走到了民眾麵前,讓他有可能成為宋朝的精神導師。
自古以來,每一個教派的最大願望,都是宣傳。越過時光長河到達二十一世紀的每一個宗教都是這樣來的,無宣傳,即無教徒,無生存。
於是,每一個修道者最大的願望,都是走到民眾麵前。這一點,不僅是善於講經說法的和尚、道士,連在雪域高原上苦修的密宗大師們都一樣。翻開藏族信仰史,不時會有某位喇嘛大師突然出現在民眾麵前,講經傳教之餘,要籌集資金,蓋一座廟宇,或者一座高塔。
回到宋朝,不管前麵有多少靈異人士,趙佶不管怎樣信仰他們,善待他們,都沒有給他們一個麵對公眾的機會。
隻有林靈素,徽宗以皇帝之尊,為他開了一次講經大會。那一次是真正的萬人大會,甚至是十萬人大會。據統計,光是林靈素自己在京的弟子,就有兩萬餘人。他們平日裏錦衣玉食,位高凡塵,這時全體出動,為師父造聲勢。
但最大的聲勢來自於趙佶。皇帝下令,有職位的道士要去,他們都有巨額的俸祿,每一座道觀的觀田都是百頃、千頃,請想象他們的富有。
這些人負責為大會提供紀念品、齋飯。至於數量,是無限製。全開封城的民眾,隻要帶來一塊青布幅巾做聽經標記,無論是什麼人,哪怕是乞丐遊民,都可以進去。
進去,可以得到一頓豐盛的齋飯和三百文銅錢。除此之外,還可以破天荒與皇帝、宗室、大臣等高高在上的顯貴們近距離接觸。
趙佶在會場搭起了禦帳,一起聽林神仙講課。
如此隆重,與會的人大都充滿了渴望,都在想,林神仙會講些什麼呢?會不會像千年之後的清朝皇帝雍正那樣,組織個佛會,講幾天經,就有七八個人宣稱開悟,超脫凡塵了呢?
答案是沒有。
宋朝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度,每個人,包括婦女都有表達自己主觀意見的權利,等而論之,在這樣神聖高檔的法會上,怎麼會有政治行為出現呢?
出現的,是一陣陣快樂的笑聲。
據記載,當時林靈素在台上開講,講一段釋一段,下麵有誰聽不懂,或者有不同的見解,可以隨時和林大師互動。
林靈素即時回答。
場麵怎樣?看原文記錄——“……靈素據高座,使人於下再拜請問,然所言無殊絕者,時時雜以滑稽蝶語,上下為大哄笑,莫有君臣之禮。”
這是作為批判靈異事件,批判林靈素而存在的文字,如果以北宋的命運為基準,這是有道理的。畢竟道教這次的興盛,沒有帶給漢民族好運。
但是從說法本身來說,林靈素沒錯。
先說君臣之禮,這似乎是最大的底線,不可突破,不容觸摸。但是,這是為了修仙成道好吧,皇帝隻是凡人做,為修神仙扔一邊,想擺皇帝的譜你進法會幹什麼?何況還自稱道君皇帝。
再說笑聲。
在人們的意識中,似乎修道者都是老古董,生來隻會默然打坐,笑或者哭,都是心靈層次不高的表現。何況是故意說笑話,把堂堂的法會現場搞成大雜院戲台?
這是誤解,是沒有參與過法會的人,憑空想象,想當然地認為。
遠的太遠,沒有實際考證,舉一個近代的例子。已故的佛學大宗師、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名譽怎樣,算得上萬眾之上,德操無雙了吧?
某次,他麵向民眾推廣佛法,有一位年輕的女士站了起來,當眾向他提問。女士說:“佛教勸人六根清淨,出家為僧,這樣下去,人類都不結婚了,無法繁衍,不是會滅種了嗎?”
要承認,這是很嚴肅的問題。
可是趙樸初的回答是,他反問:“這位女士,你會出家嗎?”
“不,當然不。”女士拒絕。
“嗬嗬,那就好了嘛,還有人不出家,人類不是會繼續繁衍,沒有危機了嗎?”趙樸初如是說。堂下一片哄笑,女士不知是尷尬還是理解,也笑了,於是她坐下。問題揭過去,大會繼續進行。
請問,問題真的解決了嗎?趙樸初回答什麼了嗎?都沒有,這位女士如果鎮靜,如果縝密,如果真的要知道答案,她應該繼續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