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1 / 1)

作者介紹

米蘭·昆德拉(1929~),捷克小說家。童年時代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在此情形下,他偕妻子於1975年移居法國後,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

作品簡介

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位外科醫生托馬斯是個固執的拒絕“媚俗”的人,他背叛父母的意願離了婚,有著眾多的情人,其中最為親密的情人是畫家薩賓娜。有一次他到郊外的一個小鎮上出診,認識了那裏的女招待特麗莎。樸素而美麗的特麗莎讓托馬斯一見鍾情,而特麗莎對風度翩翩的托馬斯也頗有好感。

不久特麗莎到城裏找托馬斯,他們同居在一起。在薩賓娜的幫助下,愛好攝影的特麗莎在某雜誌社謀到一份工作。托馬斯雖然愛特麗莎,但是卻不願做家庭責任的附庸,更不願像別人那樣甘於平淡的生活,仍然與別的女人鬼混。特麗莎雖然出身下層,但她內心渴望高尚的精神生活。特麗莎深愛著托馬斯卻不能接受他這種生活方式,然而又不能左右他,隻有痛苦地與他維持著一個家庭的外殼。

1968年8月,前蘇聯領導人所指揮的坦克,在“主權有限論”等旗號下,以突然襲擊的方式,一夜之間攻占了布拉格,扣押了捷克黨政領導人。“布拉格之春”強烈地震動了這個家庭,特麗莎立刻找到了自己的意義,她熱心地充當著一個愛國記者的角色,拍下了大量蘇軍入侵的照片。與特麗莎不同,不願媚俗的托馬斯雖然憎恨入侵者,同情反抗者,卻不願用行動支持他們,不願為他們簽名,也不願簽名幫助政府,托馬斯認為,為誰簽名都是一種媚俗行為,他不願替別人充當製造聲勢的工具。

後來,托馬斯和特麗莎為了逃避當局的迫害去了中立國瑞士。令特麗莎沒有想到的是薩賓娜也流亡到此,且與托馬斯重修舊好。特麗莎無法繼續忍受下去,憤然返回了布拉格。在離開特麗莎最初的幾天,托馬斯確實感到了自由,但很快這種輕飄飄的失落感又讓他難以忍受,於是他也重回布拉格尋找特麗莎。在布拉格,托馬斯因一篇文章得罪有關當局,並拒絕在收回自己文章的聲明上簽字而受到迫害。最後托馬斯與特麗莎移居鄉下,不幸在一次車禍中雙雙意外身亡。

和托馬斯一樣,薩賓娜也是一個堅決的反“媚俗”者,不過她卻從人們的“媚俗”中得到了好處。在瑞士,人們由於同情她的祖國而願意掏錢買她的畫,這讓她發了一大筆財。在一次宴會上,薩賓娜和瑞士的一名大學教師弗蘭茨相戀。弗蘭茨是一個相貌英俊的男士,事業有成,所有這些成功以後的感覺讓她覺得“平淡”。薩賓娜渴望反抗,渴望激情,於是她加入了聲援捷克人民的遊行示威大軍。後來在越南入侵柬埔寨期間加入赴柬醫療隊,但她這種堂吉訶德式的行動並沒有產生任何實際成果,後來她受到歹徒的襲擊而喪生。

名言佳句

人從來就想重寫自己的傳記,改變過去,抹去痕跡,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別人的,想遺忘遠不是那麼簡單。

名家軼事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麵輕鬆,實質沉重;表麵隨意,實質精致;表麵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