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彼此的策略(1 / 2)

經過薩寧娜戰役的檢驗,中國軍方對魚龍潛艇的強大有了非常清楚的認識。在薩寧那戰役尚未結束,就已經命令1020基地開始著手準備大量製造此水下飛機的材料、人員、生產廠家等等,把這種能量快速提高海軍戰力的武器當成傳說中的神器,聚集了中國造船業最好的十家廠家參加會戰。待洪峰等人收集到修改意見之後,第一時間返回1020基地,利用一天一夜的加班加點,上百位技術人員的研究,又經過陸揚的認可,拿出了魚龍二代的修改意見,並出圖後,一百多高端技術人員分赴十個廠家,現場監督,總計有幾萬各行各業的配合人員,用了近兩個多月日夜奮戰,趕製出四十六架魚龍水下戰鬥機。

加上之前的三架,中方一下子就擁有了四十八架(本應該為二十五架,但因美軍超級戰士的偷襲,致使長城號航母攜帶的一架自毀了,所以剩下四十八架。)

二十四架魚龍戰機分成了兩個編隊,組成魚龍第一中隊和魚龍第二中隊,各自由二十四架魚龍水下戰機組成。

二代魚龍戰機和一代相比,對發動機的調整不大,隻是略微加大了動力,修正了一些不平穩之處。在機艙和武器方麵,有了大的改造,大大增加了攜彈量和戰鬥力,尤其是攜帶了中國最新研製了小型潛對潛和潛對艦高聚能導彈——東海112型和東海78型。同時減少了他的防護設計。

就目前而言,此類潛艇的攻擊力和速度全世界絕無僅有,沒有任何水下武器能威脅到它,於是減少的防護設計變成更多的攜彈量,何嚐不是一種大的取舍。

美軍鰩式潛艇的座艙就是兩人位組成,此次也有調整,僅建造了八艘雙人魚龍,其餘的全部是單人位座艙,如此又進一步加大了攜彈能力,大大提高了魚龍單獨作戰和遠距離獨自作戰的能力。但是,因為動力沒有得到大的改善和提高,攜帶高聚能112導彈八枚,78型導彈十二枚,小型俄羅斯高性能小型魚雷八枚,兩側和頭尾各有一處大口徑高速機槍的射擊點,大大增強了攻擊能力和水下鏖戰的能力,但因為體積太小,魚龍的攜彈量還是遠遠無法和小型導彈驅逐艦相媲美。

盡管如此,因為魚龍的造價不高,僅相當於一艘小型導彈驅逐艦的造價;所用材料雖然要求極高,但畢竟比較少,僅僅相當於一架殲30隱形戰鬥機的一半;控製係統也遠沒有殲30那麼複雜,複雜程度兩十分之一都趕不上,因此他的生產周期很短,正常的生產周期僅有三個月,如果隨著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的專業化不斷提高,這種生產周期會大幅度降低,極其適合大規模生產。

如果能給中國海軍配置上萬艘艘魚龍的話,中國海軍真可以一統全球海域。

但是,陸揚卻不這麼認為。小型魚龍戰機隻是他給超級戰爭平台配置的打手,對於那些大型殺傷性武器,他們根本沒有還手餘地,並不能成為起到決定的力量。所以他建議前期製造千艘,組建成五個水下快速反應的威懾力,在三十年內壓製住新八國聯軍的海上勢力。

下一步,他有一種更加先進的水空作戰武器的推出,那才算是超越人類曆史進程五百年以上的劃時代武器,它將徹底取代魚龍成為水空作戰的主流。

這件武器,不知為什麼,它猛然間就出現在陸揚的腦子裏。也可以說他是猛然間有了靈感。但,當這件東西的基本模型出現的時候,陸揚隻用了極其短暫的時間便清楚了這件武器每個部分的作用、每個部分最細微的構成、每個零件……等等,就如他早就出現在記憶中,曾經研究過無數次一樣。

這件武器威力巨大,如果出現在這個時代,水上、水下乃至大氣層外麵都將所向披靡,無與抗衡。

但是,要想造出來它,卻不是現代科技和材料能滿足的,需要變通。所以,陸揚誰也沒有告訴,隻是在自己的電腦中畫出了一個立體的模型。他準備在冷光槍、超級潛艇麵世之後,便把精力投入其中,將這個靈感變成現實。

魚龍快速配置,這是陸揚能想象得到的事情。中國人的近代史上,一直信奉民族主義精神,國家有難,全民皆兵。在這種精神促使下,任何奇跡都能創造出來。

所以,當陸揚接到前線總指揮劉東青告訴他將有二十四艘魚龍快速趕來支援的時候,他對逃出生天就又多了三成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