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元配馬皇後逝世,享年五十一歲。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分別分封到全國各地,如今馬皇後病逝,全國各地的藩王都趕到應天府(今南京)奔喪,爭取在父皇麵前表現孝道。
九月,馬皇後的奔喪當天,風雨雷電交加。朱元璋一拍龍椅扶手,怒道:“一群飯桶,左選右選就選了這麽一個日子。”藩王們與其他大臣們都麵麵相覷,大氣都不敢喘。
這時,僧錄司的左善事宗泐上前合十道:“雨落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同送馬如來。”此言一出,朱元璋轉怒為喜,道:“大師的意思是上天現在是為朕的賢後送行麽?”宗泐回道:“正是。”
說話間天氣轉晴,馬皇後的棺材可以順利下葬了。朱元璋看著棺材入孝陵,雙目含淚道:“幾十年夫妻,說走就走了。”此時的他像是一個喪妻的普通男人,而不像一個皇帝。宗泐趁機上前道:“不如陛下為每位藩王選一名高僧,帶回封地,繼續為皇後娘娘誦經,超度娘娘早日到西方極樂世界?”
朱元璋轉頭看向宗泐,宗泐一臉誠懇,朱元璋想了想,撫須點頭道:“好吧,這樣對皇後也好。”
宗泐便把他同寺裏的僧人一一介紹給每個藩王,輪到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時,宗泐介紹給他的是一個叫道衍的僧人。朱棣與道衍對望一眼,朱棣此時已經二十三歲了,中等身材,容貌英武,雖然年輕,但已經蓄著濃密的胡子。道衍年近五十,身形高瘦,麵有菜色,三角眼,目光炯炯。
道衍微微躬身合掌道:“貧僧道衍見過燕王殿下。”朱棣合掌回禮道:“見過大師。”朱棣此時還不知道眼前這個和尚將改寫他的命運。
喪禮過後,朱棣與其他藩王一樣帶著各自的僧人回藩地。道衍要求與朱棣同車,因為他有話想要與朱棣說,朱棣答應了。
在車上,道衍說:“大王骨相非凡,如果大王帶貧僧到北平燕王府,貧僧一定給大王一頂白帽子帶。”朱棣聽了大吃一驚,他是親王,是三劃王,三劃王的字上麵加一個白字,就成了白日王,是皇了。這話的意思是他要幫助朱棣從親王變皇帝。
“大師說話要小心!”朱棣臉色大變,打開車簾看看麵前,前麵的馬夫專心地趕著馬,好像沒有聽到車內的說話聲,朱棣放心了一點,回頭炯炯地看向道衍,後者朝他露出了詭異的笑容。
“你到底是誰?”朱棣心想這和尚到底是什麽來曆呀?對他說這種話。那道衍從容道:“貧僧出自醫生世家,小時候在街上看到元朝的僧官耀武揚威的,十分羨慕,在十四歲那年剃度。”朱棣笑道:“你這和尚原來出家不是為了修煉,是為了名利呀!”
道衍不怒反笑道:“貧僧的確不是一般的出家人,貧僧出家那年,太祖皇帝還俗了,那一年兩個人,一個出了佛門,一個入了佛門,王爺說天意怎麽這麽巧?”
朱棣笑罵道:“你這功利心重的和尚也算入了佛門?”道衍微笑道:“就是貧僧這種功利心重的和尚才能輔助王爺呀。”
朱棣一時也無言以對,訕笑了一下,閉上嘴巴。道衍又接著說:“貧僧曾在嵩山寺遇到一個相士叫袁珙,他在前朝已經很有名了。”朱棣插嘴道:“我也聽過袁珙的名氣,這人看過無數人的相,沒有一次是不中的。”
道衍高深莫測地笑道:“袁珙一見貧僧就說貧僧是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是劉秉忠之類的人物。”朱棣道:“劉秉忠是前朝忽必烈可汗的宰相呀。”道衍道:“如果貧僧是宰相之才,也要配一個有皇帝命的主人才合天意呀。”說完這兩人交換了一個心照不宣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