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 喬西烏斯(1 / 2)

【第031章】喬西烏斯

天主教又稱為羅馬公教(即羅馬普世教會),它特別強調:全世界的教會應建立一個以羅馬城的教會為中心,以羅馬教宗(即教皇)為教會最高領導者的統一的大組織。

其理論依據為:羅馬城的教會是耶穌的大使徒彼得創立和領導的,彼得是羅馬教會的首任主教,羅馬教會以後每任主教是大使徒彼得的繼承人,而其他地區的教會是其他使徒建立的,其他地區教會的主教是其他使徒的繼承人,他們都應該服從坐在大使徒彼得位子上治理全世界教會的羅馬主教(教宗)。

主耶穌曾在彼得認耶穌是基督是上帝之子後對彼得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羅馬教會認為這段經文意味著主耶穌要把普世教會建立在彼得這塊磐石上,並把管理普世教會的大權交給了彼得。但羅馬教會隻是統一了西羅馬帝國的教會,一直未能統一東羅馬帝國的教會。未能統一的原因與其說是因為教義上和禮儀上的分歧,倒不如說是因為政治,文化,語言,民族,教權上的原因——羅馬帝國已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帝國(後來又稱為拜占庭帝國)的皇帝不會讚成其境內的教會(即東正教,意為東部正統教會)屈從西羅馬境內的教會(天主教),東羅馬的教會出於教會平等的意識,也不願屈從教皇(即教宗)的權威。他們認為彼得雖曾被稱為大使徒,但從新約聖經所記載的教會曆史來看,彼得從始至終都未取得對整個教會的統治權,所以羅馬主教也不應該獲得對整個普世教會的統治權。

他們還認為,主耶穌所說的“這磐石”指的是彼得認耶穌為基督為上帝之子的信仰,而不是指彼得本人;主所賜的權柄不僅僅給彼得,也給認耶穌為基督為上帝之子的所有使徒們。

西羅馬文化為拉丁文化,講拉丁語;東羅馬文化為希臘文化,講希臘語。

東羅馬帝國境內的教會形成了四個教區,即君士坦丁堡教區,亞曆山大裏亞教區,安提阿教區和耶路撒冷教區。君士坦丁堡為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教區亦成為四教區之首。後來東羅馬帝國被穆斯林入侵,君士坦丁堡教區主導地位式微,四教區成為自主的東正教會。東正教向其他國家(主要是東歐國家)傳播和發展,並成為俄國國教,俄國東正教會逐漸形成以首都莫斯科的教會為首的局麵。莫斯科東正教會在普世東正教會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東正教沒有設教皇,而在以上的每個教區設牧首。

希臘正教的領導人是耶路撒冷的牧首(Patriach)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第一個宗教中心,是正教的雛形,從公元62年起就有了第一位主教:James。在中世紀,由於十字軍占領耶路撒冷,天主教會在當地設立了天主教的牧首,所以希臘東正教的牧首轉移到君士坦丁堡。1187年又回到耶路撒冷,直到今天耶路撒冷的牧首還是希臘正教的領導人。

提爾大主教喬西烏斯作為東正教耶路撒冷教區的牧首,他最害怕和擔心的就是鮑德溫靠向西羅馬的公教。這些年來,由於大量的朝聖者在羅馬教廷的號召下長途跋涉萬裏迢迢的來到耶路撒冷,不但帶來了一個虔誠的心,也帶來了有悖與東正教的天主教意識形態。雖然耶路撒冷至今來牢牢掌握在東正教的手裏,但宗教戰爭的殘酷性比血肉戰場還要血腥。

因此,當阿諾德將鮑德溫的話帶到後,年紀已經六十多歲的提爾大主教,在他皺紋密布的腦門上也頓時冒出了細密的汗珠。喬西烏斯當然明白“放逐”所指的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叫他滾蛋,然後讓君士坦丁堡再派一個大牧首過來接替,很有可能鮑德溫就此倒向了羅馬教廷,然後讓羅馬教皇入主耶路撒冷。

雖然教廷一直在叫囂著要讓全世界的教徒以羅馬城的教會為中心,可如果鮑德溫真的向教皇發出邀請讓他來耶路撒冷的話,隻怕現任的羅馬教皇烏爾班三世,這個黃土已經埋到脖頸子的老家夥就算是爬,也要爬到耶路撒冷來,然後立馬改口讓全世界的教徒以耶路撒冷城為教會的中心。

所以,喬西烏斯現在全身大汗淋漓,他也根本就沒想到,為了一個不知道從某塊石頭縫裏蹦出的東方人,竟會有可能引發羅馬天主公教和耶路撒冷基督正教之間的宗教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