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原名黟山,於安徽南部境內,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後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臨黃山時,曾對黃山的秀麗這樣讚歎:“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後被當地人引申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黃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三十六大峰之一。
武林之中的大名鼎鼎的黃山劍派便是位於黃山主峰蓮花峰之上,黃山劍派在武林之中的地位雖然比不上五嶽劍派這些威名赫赫的大門派,但也隻是比五嶽劍派這些門派的威名差一點罷了。
黃山劍派的實力比不上五嶽劍派的實力,確切來說黃山劍派的實力是比不上五嶽劍派之中的嵩山派、華山派、泰山派,但是黃山劍派的實力比之五嶽劍派之中的衡山派和恒山派來說卻是絲毫不弱。
黃山劍派之所以在武林之中的地位連衡山派和恒山派也不上隻不過是因為黃山劍派背後沒有五嶽劍派聯盟這個龐然大物罷了。
黃山派在武林之中雖然名聲甚是響亮,但比之少林武當的名聲卻又是差遠了。一百個練武之人倒有九十九個知道少林武當之名,但是一百個練武之人之中有七十個知道黃山劍派之名就算不錯了。
因為《太陰真經》在黃山出現的消息已經傳播之後,整個江湖的習武之人都幾乎知道了黃山劍派的大名。
為什麼呢?原來此時《太陰真經》正在黃山劍派的手上。
《太陰真經》的出現說來也讓人意外。原來一個文人墨客在黃山探幽取勝的時候,誤入一個神秘的山洞,在山洞裏麵就得到了一個裝著《太陰真經》的紫檀木盒。
大明朝,文人的地位極高,武者被那些文人鄙視為粗人,這個讀書讀壞了腦子的書生,看到了這本武林之中的絕頂武功絕學《太陰真經》不但沒有好好珍惜,而且還鄙視一番。
這個書生在黃山腳下的客棧休息的時候,因為錢袋丟失欲想以自己得到的《太陰真經》以及裝著《太陰真經》的紫檀木盒來抵賬。
這個客棧的掌櫃也不懂貨,當場就拒絕了書生的抵賬要求,追後兩人就吵了起來。
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當時在場的也有武林人士,聽到了書生和掌櫃的爭吵之時聽到了“武功秘籍”、“太陰真經”、“太陰神功”、“太陰掌法”、“太陰劍法”等等字眼。
這些武林人士的武功見識雖然不高,沒有聽說過《太陰真經》以及其記載的三門武功絕學,但是聽到了“武功秘籍”、“太陰神功”等等字眼之後還是被引起了好奇心。
幾個武林人士於是在好奇心的吸引之下圍了上來,一個出手大方的武林豪客向著書生扔了一塊一錠十兩的銀子,劈手就將書生手中的《太陰真經》搶了過來。
這個武林大豪的武功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分辨武功秘籍的好壞的眼力還是有的,一看到這本《太陰真經》的內容就被其所載的高深玄奧的武功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