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了一下書評,見有朋友說到三皇的情節實在難以讓人有讀下去的興趣。如同神話資料,味同嚼蠟。不喜者多,可這時候偏偏上架了,讓喜歡本書的朋友在訂閱這部分情節支持的時候,心裏也有隔閡。這本書被安排上架的時間和書中情節的發展沒有很好結合,沒有在出現高潮,引人欲罷不能的時候上架。我能理解大家不喜這段情節的原因。三皇這裏是有著一些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借以闡述了先民的生活和精神,雖知道現在的洪荒小說裏有著種種的解讀,可我還是在這再次作了一些自己的解讀,我在這裏麵盡可能的解讀一種“善”的品質。讓自己也心存善念。若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就像‘神農嚐百草’的傳說,我們完全可解讀為,神農身為部族首領,具有一些特權,所嚐百草也不是他自己親自去嚐,而是將尋來的草給部族中的一部分人,甚至可以是抓來的其他部落的人,逼迫他們吃下,觀察這些吃下草的人的反應,然後記錄下來,整理後作為治病依據。也許這樣的解讀更接近於事實,而且通過故事的演義應該更能吸引眼球。但我還是選擇了善意的解讀。可也因這樣讓許多朋友不太喜歡,畢竟這些好像都是知道的故事。可在我的想法裏,三皇在我們這個民族裏有著特殊的地位。應該給予一定的敘述和解讀。我記得有一年的春節晚會,有主持人曾問“我們中華民族為什麼稱‘炎黃子孫’?”可當時竟有人說是因中國人喜歡吃鹽,而且皮膚是黃色,所以就稱為‘炎黃子孫’。正是有感於此,我在這本書裏寫到三皇的時候,就刻意加與了自己的解讀,想讓三皇能多些人記住。可因安排上架的時間恰好掐在了這一部分,對老讀者來說確實不是滋味。說實在的,正像有朋友說的,這時候上架,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是個尷尬的時候。也許在封神的時候上架會好一點。不過,既被安排此時上架了,我也不刻意去營造那高潮了。隻得順著寫下去。以前存下的十餘章稿子,這幾天也準備盡快發了,讓不喜歡這一部分的朋友好跳過,進入新的情節。可是因身體原因,將所存稿子發完後,每天也就最多三千字了。我覺洪荒文本就一個好進不好出的坑,被翻寫爛了,推陳出新那非一般人所能。此時寫洪荒文就是一種“怒向刀叢覓小詩”情形。不想有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隻在平常裏尋些新意。我隻能盡可能的在這平常裏尋些新意與朋友們聊以打發閑暇時光。希望三皇後的情節能讓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