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萬象洞馳名北魏,階仙人跡同穀為多(2 / 2)

靈霄殿的神仙們,端坐在石花寶座上。從穀底豎起的石塔,狀若人工砌築一般。此景名“仙人觀塔”。各路神仙雲集石花台上,正在誠惶誠恐地參拜玉皇大帝。

天宮有兩尊偉人坐像,一位是毛澤東,一位是列寧。形象逼真,神韻天成,似在絮絮交談。取名“偉人會晤”。偉人的出現,非造化之神力所不能,是萬象洞難得的人文景觀。

萬像溶洞長10公裏。據傳,過了天庭,石筍縱橫交錯,陰氣襲人。有“獨木橋”,下臨深淵,無人敢過。駐足獨木橋,可聞文縣洋湯河雞鳴狗吠之聲。

萬象洞,北魏已為遊勝之地,有遊人題記。

建德三年(574)五月二十六日,大使武定公賀屢慈行境至此。

唐興元甲子(784),仝硯、劉暄等人遊洞後留下題詩:

偕友同來到洞天,奇奇幻幻金際間。十二元魁造仙府,仙人去此幾何年。

成縣曆史上道教興盛,五仙洞、仙人崖、甸山等,都有道家修身養性的記載。

據傳,公孫氏五子曾在五仙洞學輕舉之術。洞中有公孫氏修煉遺跡及坐化僧骸。公孫氏坐化後,自移於洞下小石窟中,姿態依然如初,購棺木者回洞窟後深覺奇怪,遂將棺木截為兩半,以一半罩掩其上。

仙人崖距成縣縣城七裏許。山崖正麵,峭壁如削,色彩斑斕的崖壁石紋,深深淺淺,酷似群仙出遊,寬衣廣袖,須眉如生;又若畫家筆下的速描,有勾有勒,粗細交錯,令人觀之,玩味無窮。其中七尊仙影,冠戴崔嵬,須眉可辨,栩栩如生,如一幅《群仙出遊圖》。晴天,絕壁上帷幔高掛,彩影閃爍,秀色可餐,群仙們沐浴著明媚的霞光,長袖舒展,舞姿翩翩,體態輕盈。雨天,傾盆之雨潑在崖壁上,水浪在石縫裏滾動,猶如濃濃的大筆在群仙圖勾來抹去,流光溢彩,群仙更顯得清麗而壯闊。霧天,薄霧繚繞,崖隙含煙,撲朔迷離的群仙,仿佛在霧靄中緩緩移動,做著縹緲的逍遙遊。

仙人崖為道教香火之地,崖前寺廟建築最遲始於唐代。唐代詩人杜甫在《發同穀縣》一詩中寫道:“停驂龍潭雲,回首虎崖石”。虎崖石就在仙人崖西,整塊巨石仿佛一猛虎,頭朝西南,屬向東北,畢肖生動,俗稱“臥虎崖”。元世祖至元中重修道觀,稱“北極宮”。碑文雲:“徒眾櫛風沐雨,自效木石之功,補廢支傾,修建玉皇殿、北極宮祠”,“棟宇翠飛,樓閣壯麗,迥出煙霞之表,顯昭仙靈之古跡,真西康之勝景也。”

宋幹道九年,成州太守王康立摩崖刻石,記錄了仙人崖降甘露顯吉祥之盛事。據刻石載:“歲在壬辰暮春之月,甘露降於成州仙人崖之下,野夫來告,邦人聚觀,鹹曰,太守王公逾年政成,訟無留庭,盜不警野,治尚寬大,神人以和,雨湯費愆,年穀屢稔,和氣發育,嘉祥並臻,龜蛇見於坎宮,瑞露霖於仙境,與漢武都太守李翕所紀頗同。”摩崖碑文所記,更證實了仙人崖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據《成縣誌》載:自然子,隱者,幼慕元學,徜徉自放,遂以為號,坐化於仙人崖大石之上。坐化台今存。

唐末,有同穀子,姓名無考,同穀人。頗具仙家遺風,隱名埋姓,雲遊四方,自稱同穀子。天複中,當朝皇帝昭宗李嘩及何皇後腐敗無能,遊獵無度,殘害百姓。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同穀子戴一巨笠,跨一青牛,琴袋酒壺,俱在牛背,徑直向京城走去。來到昭宗行宮,上書二卷,論十代興亡之事,敘四方理亂之源,昭宗覽後數日減膳。同穀子吟太康失政之詩,又說褒氏感君之事。何皇後令秦王李茂貞殺同穀子,同穀子已經隱去。同穀子作《五子歌》:“邦惟本固自安寧,臨下常須馭朽驚。何事十旬遊不返,禍胎從此召殷兵。酒色聲禽號四荒,那堪峻宇又凋牆。靜思今古為君者,未或因茲不滅亡。唯彼陶唐有冀方,少年都不解思量。如今算得當時事,首為盤遊亂紀綱。明明我福萬邦君,典則貽將示子孫。惆悵太康荒墜後,複宗絕祀滅其門。仇仇萬姓遂無依,顏厚何曾解忸怩。五子既歌邦已失,一場前事悔難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