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不離不棄的團隊,史玉柱的管理藝術(1)(1 / 3)

史玉柱東山再起之後,當記者問他能夠奇跡般地站起來最終得益於什麼的時候,史玉柱回答說:“兩個方麵。一個是我這些年經受的挫折和教訓,這是我最寶貴的財富;第二個是這個團隊,能和我一樣去拚殺的團隊。我身邊的幾個骨幹,在最困難的日子裏,像‘上海健特’總經理陳國、副總費擁軍。好幾年沒有工資,他們一直跟著我,那時候,也是他們陪伴我爬完了珠峰。我永遠感謝他們”。

第一節:從內鬥中摸索出來的管理模式

在創業初期,經朋友介紹,史玉柱招聘了三個員工,加上他自己,一共是4個人。到10月份,帳上已經有100萬元,其中一名員工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股份,大家應該將賺到錢的分掉”。那時候,市場經濟剛剛開始,大家對真正的股份製也不是特別清楚,光知道股份有用,好像在這兒幹就應該大家都有股份。

史玉柱不同意,主張繼續打廣告。他對員工說:“股份的事情可以商量,但每人25%不可能。”因為產品完全是史玉柱自己開發的,啟動資金也是個人出的,至少應該控股,然後再看怎麼分——史玉柱提出的是他們一起可以占10%~15%。

史玉柱的方案提出來,兩個男員工都覺得占得少,不同意。剩下的一個女孩不想參與,她又是管財務的,所以這兩個人也拿不到錢。結果當時就鬧得很僵,史玉柱當時很生氣,當場就把一台IBM的286電腦給摔了。怎麼辦呢?那兩個人後來看到公司有幾台電腦和打印機,當時的價格差不多也要幾萬元錢,抱著就走掉了,再也找不到人。

“我從此再不搞股份製了。”經曆了這一次風波之後,史玉柱把這一原則貫徹到底,無論以後是在巨人還是現在在征途。

“中國人合作精神本來就很差,一旦有了股份,就有了和你鬥的資本,這個結構就是不穩定的。”後來史玉柱就采取兩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一是給高管層很高的薪水和獎金,甚至給比他應該得到的股份分紅還要多。公司越做越大之後,“下麵的公司可以考慮我控股,但母公司一定得歸我個人所有。”比如後來做的征途網絡,征途網絡裏麵一二十個員工都有股份,但是巨人投資卻是史玉柱一個人的。

“我認為這個模式是正確的,從此以後,我的公司就再沒發生過內鬥。”

當時,這兩個人走了之後對業務也沒有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技術全在史玉柱手裏,而客戶的名單、聯係方式也在手裏,財務也動不了,可以說這個事情就是摸索出了這麼一套資本管理的模式。

第二節:史玉柱的和他的“四個火槍手”

俗話說“獨木難成林”,假如一個公司的管理者獨斷專行,忽視群體智慧,那他的領導活動是不可想象的。故此,人生在世,非結黨不可辦大事,無群力難以過關,所以人要人幫,方能共同發展。手下有幾十號人的部門管理人,若不諳於此道,必不能長久。

經營企業實際上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集體冒險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大家的目標是共同的,很多利益也是一致的,因此,有必要互相慰藉、互相鼓勵,無論艱難險阻,大家相濡以沫,這樣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才有幹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靠將帥士卒同心協力,團結奮戰。唯有如此,才能占據主動,改變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

正所謂“商場如戰場”,做企業也和打仗一樣:散沙易失,堅石難摧。除去團結的力量不說,困難之時,支持者的理解和鼓勵足以點燃你的心靈之燈,為你驅散心靈的黑暗,雖說內因是事物改變的根本,但關鍵時候,外因的幫助也是使事物發生質的突破的催生劑。史玉柱的成功和再成功同樣離不開友人的支持。

當記者問史玉柱:在艱難創業的日子裏,誰對你幫助最大?史玉柱說,兩個人,柳傳誌和段永基。當記者再問,今天能夠成功地奇跡般地站起來,最終得益於什麼?史玉柱說:“兩個方麵。一個是我這些年經受的挫折和教訓,這是我最寶貴的財富;第二個是這個團隊,能和我一樣去拚殺的團隊。我身邊的幾個骨幹,在最困難的日子裏,像‘上海健特’總經理陳國、副總費擁軍,好幾年沒有工資,他們一直跟著我,那時候,也是他們陪伴我爬完了珠峰。我永遠感謝他們”。

史玉柱手下的“四個火槍手”,曾經在很多媒體中被提起過。

陳國是史玉柱大學時“睡在下鋪的兄弟”,1993年投奔史玉柱,從最早的辦事員開始,後來成了上海健特公司的副總經理。陳國在巨人最困難的時候,充當了看護巨人爛攤子的重任,留守革命根據地。直到史玉柱實行戰略轉移,開創新事業。陳國對巨人其中的淒苦和委屈應該是體會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