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史玉柱的冒險精神(1)(1 / 3)

舉凡英雄之人,皆藝高膽大。史玉柱也是這樣,也愛冒險,但他的冒險不同於莽撞,而是看到確定性後的“豪賭”。

第一節:棄官從商,不走尋常路

1.在統計局初露頭角

1984年,史玉柱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安徽省統計局工作,分配的理由是,數學係就是搞數字的,搞加減乘除的,而統計局也是搞數字的。這件事現在看起來挺荒唐的,因為數學係實際上和加減乘除沒有多大關係,主要研究的是邏輯。

不過,統計局的領導還是很重視這個浙大數學係畢業的人才的。分到單位沒幾天,史玉柱就被通知到西安統計學院進修,並且一去就是幾個月。這次進修對史玉柱後來的影響很大,把他真正帶進了計算機的世界。

當初在大三的時候,浙大數學係有兩個方向可以選擇,一個是純數學,一個是計算數學。史玉柱心想,純數學太枯燥了,計算數學或許還能應用到其他地方,就選擇了計算數學方向。不過,當時計算機還是小型機時代,進機房需要換衣服換拖鞋,自己編程還需要打紙帶。史玉柱覺得計算機挺羅嗦,並有什麼特別的功用,因此對它也沒什麼特別的興趣。

但是,到了西安統計學院之後,進修班的老師是一個美國教授,號稱抽樣調查之父,他介紹了國外最新的抽樣調查方法,其中的統計方法和抽樣方法,沒有一樣能夠脫離計算機的。

回到單位之後,史玉柱主要負責的工作就是農村抽樣調查數據的處理。那時候,單位用的計算工具還都是很原始的,用計算器在那裏加來加去。於是,史玉柱就提出要求,說應該買一台計算機。當時計算機還是很昂貴的設備,但是局裏的領導也知道,計算機的確能提高工作效率,既然有人會用,很爽快的就答應了。不久,史玉柱就南下廣州,花5萬塊錢扛回了一台IBM計算機。

有了計算機之後,史玉柱的生活整個變了個樣兒。他那時候還沒結婚,就自己一個人,別人下班了,他還在機房裏不停的琢磨、研究。這時,史玉柱的計算數學功底開始發揮作用。因為計算機編程不是難在語言,而是難在算法,所以一般計算數學出身的人編軟件,要比計算機係編軟件的人水平高。

沒過多久,史玉柱就編成了一套很實用的數據處理軟件,用這種程序,過去統計局要用20、30個人才能完成的活,現在隻要找兩個錄入員,一兩天的工夫就幹完了。

統計局一般是每年秋天做一次統計,彙總一下,以前總是有一大批人在做這個工作,結果被史玉柱這麼一弄,一下子很多人就沒事可幹了。當然,單位也就安排這些人做其他的事。史玉柱自己也沒事幹了,閑著也是閑著,既然有這麼好的統計數據程序,史玉柱就開始琢磨著能用它分析出點什麼。

後來,史玉柱又編寫了一個分析軟件,用它可以分析出很多有用的數據,比如年收入400元以上的農民會買哪些東西,其消費特征是什麼;年收入400元到500元的農民的消費特征又是什麼,等等。把這些數據抽出來一彙總,然後再和平均數一對比、一分析,就能得出很多以前的統計人員連想都想不到的東西。

史玉柱的軟件不斷完善,不久,這套軟件就在各地統計局紛紛流傳開來。1985年,國家統計局在河北唐山召開全國統計係統年會,在年會上,要求全國各地的農村抽樣調查都使用史玉柱編寫的軟件。史玉柱也因此得到了30元的獎金和一個技術進步獎。相比當時每月54元的工資,史玉柱很有成就感。那年史玉柱僅僅23歲。

2.保送為深大研究生

史玉柱在編完軟件之後,就開始基於那些通過軟件分析出來的數據,寫一些關於農村經濟問題的學術文章。不久,文章紛紛發表在一些學術價值很高的雜誌上。碰巧的是,當時的安徽省副省長也在進行這方麵的研究,看了不少史玉柱的文章,很是欣賞。

副省長是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同時也是深圳大學的客座教授,通過這層關係,上級決定將史玉柱作為年輕幹部中的“第三梯隊”培養,保送到深圳大學軟科學管理係,做這位副省長的進修研究生,同時做出許諾,“隻要史玉柱一畢業,馬上就可以定為處級幹部。”

那時候,“官本位”思想還很大程度上製約著人的價值觀念,史玉柱年紀輕輕的就可以在省委大院“撈”個處級,任何人都會有理由為他的光輝前景進行美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