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機遇與信譽皆不可失(2)(1 / 3)

第四節泰山峰會,“高人”相助

“泰山產業研究院”成立於1994年,這是一個非營利機構,每年召開一次例會,聚集了一批中國民營企業界的頭麵人物,其中包括段永基、柳傳誌、段永平、馮侖、盧誌強、林榮強、鄭耀文、遠思和吳力等。顧問是吳敬璉和胡德平。段永基任理事長,柳傳誌任總裁,華貽芳是秘書長。像武俠小說中定期切磋武藝一樣,這些“江湖大哥們”在“泰山論劍”中坐在一起共同探討各自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交流信息,分析企業管理中的問題,並創造合作的機會。“泰山產業研究院”號召創造和合作,不談政治,不談宏觀,隻探討企業發展和投資管理心得。開會是封閉式的,每個人不準帶隨從,不鼓勵對外聯係。每年由會員輪流做莊。

不過,在“巨人之災”的時候,在這個媒體報道不多的民企俱樂部形式的機構——泰山研究院,那些企業家們給史玉柱最難聽的話是:你根本不了解企業運作。

這句話在這個有偏執性格的人身上起了巨大的發酵作用。史玉柱在5年前開始布局,開始為自己返回中國企業舞台而精心修煉企業資本鏈。既有戰略性資金儲備,也有對產業資金的控製,還有源源不斷的市場融資渠道。

所以,即使在最艱難的1995、1996和1997年裏,史玉柱每年都堅持參加泰山的例會。“1996年,在泰山舉行的活動,主題是談巨人的企業經營。當時巨人開始走下坡路,但外界還不知道,是我主動提出來,讓大家討論這個案例。”

“當時,大家說得很尖銳,說我違背了很多規律。相當於朋友對我的批鬥會。當時自己確實頭腦發熱。但會上沒有探討怎麼施以援手的問題,因為這個組織不鼓勵。而且,我自己也不想害人,救活巨人的可能性太小了。”

從泰山研究院,史玉柱得到了精神支持和獲得價值不菲的重新創業的經驗,“這是我能夠複出的重要條件。”史玉柱感歎道。

談到對自己的幫助,史玉柱念念不忘的是其中的大佬柳傳誌和段永基。聯想主席柳傳誌是泰山產業研究院的院長,這個“泰山派”的掌門人向史玉柱傳授了不少做企業的心法,比如什麼樣的企業文化是健康的、實用的。

在柳傳誌的啟發下,史玉柱拋棄了巨人集團以前口號般空洞的企業文化,上海健特將實用性做為選擇企業文化的首要條件,為了讓企業文化能真正植根,史玉柱沒少花費心思。

“說到做到”是“柳氏心法”的一個重要內容,史玉柱把它移植到了自己再創業而建立的上海健特。

“現在,我允許分公司少報銷售計劃,但絕不許誰報多了沒有完成。”史玉柱對記者說,“最初時,有好幾個分公司領導因此一個月就被罰了十幾萬,如今‘說到做到’在公司內部已基本實現,公司內部的信用危機消除了。”

原四通總裁段永基則是泰山產業研究院的董事長、法定代表人,這次,他專門趕來為史玉柱名為“戰勝挫折,走向成功”的座談會做主持。

段永基在主持座談會時,透露出對史玉柱實力的信任。段永基說,他曾一度打算收購史玉柱的原料供應廠,並由此得以知道史玉林目前的銷售規模和利潤。

第五節“事件營銷”的機遇

史玉柱鼓勵企業要抓住“事件營銷”的機遇,他認為,既不花錢,又能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何樂而不為呢?

2000年5月份,互聯網上出現一篇新聞專訪,題為《南京街頭雄心勃勃的神秘客》,訪問的對象是從公眾視線裏消失了將近三年的史玉柱。6月21日,史玉柱接受了當時影響力如日中天的《南方周末》的采訪。

這一次采訪,史玉柱傳遞的主要信息集中在三點,第一是準備償還巨人大廈的樓花:

記者:巨人財務危機爆發之後,你曾經向媒體披露過重組計劃:一是以8000萬元的價格,出讓巨人大廈80%的股權;二是合作組建腦黃金、巨不肥等產品的營銷公司,重新啟動市場。這些計劃都沒有反響?

史玉柱:巨人大廈談了十幾家,都沒有談成。

記者:重組計劃受挫之後,新的思路是什麼?尤其是腦黃金、巨不肥這些產品的營銷未能及時重新啟動,就等於永遠退出了市場,巨人的資產就隻剩下個沒蓋起來的巨人大廈了。

史玉柱:巨人的債務是兩大塊,一塊是經營性債務,一塊是老百姓買樓花的錢。對於經營性債務,我們的設想還是盤活巨人大廈來解決。老百姓買樓花的錢,隻能從巨人之外,從新的事業產生的利潤中來,因為巨人已經沒有這個能力了,這筆錢是需要現金的。這就是我1998牟8月離開珠海的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