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史玉柱的商業眼光(2)(1 / 3)

對於保健品的成功經驗,史玉柱進行了總結,“以前我們做一件事,特別迷信專家,上腦黃金時,我們經驗、素質、能力等方麵遠遠不夠,最後也成功了,最重要的是公司嚐試性地采用了一些鍛煉人的方式,模擬戰爭年代的環境,壓力大了,有一批經得住考驗的人就起來了,同時也起來了一些市場。在這種壓力機製下,一批年輕人在短時間內可以迅速鍛煉起來,這是我感受最深的。這一段時間,我準備在總部也模擬出這樣的戰爭環境。”史玉柱這時將他的軍事化管理進行了升級,“巨人在打一場大的戰役,嚴密高效的組織非常重要。組織有幾種,一種是土匪式的,組織鬆散,缺乏遠大抱負;一種是軍閥式的,諸侯割據,各自為戰,很快都會滅亡。我們要學習共產黨的軍隊組織,團結、嚴密、步調一致,令行禁止。”

為了能夠實現百億計劃,他需要這支在他看來富有戰鬥力的、軍紀嚴密的隊伍能在短時間內以最大的力度衝擊市場,讓巨人能在幾個產業領域內遍地開花。

史玉柱的總體方案是,同時進入多個產品領域,將保健品、醫藥、電腦一起投入市場,這些產品要體現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巨人在這三大產業上的整體戰略是:通過電腦樹立品牌和高科技形象;醫藥形成產業規模後,會成為巨人一個穩定的產業支柱;保健品目標是迅速獲利,並且通過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保持不斷增長的狀態。

突擊電腦、醫藥、高科技市場,這就是被媒體廣泛報道的巨人“三大戰役”。

新華社發表“李鵬三訪巨人”稿件的同一天,史玉柱在巨人集團的會議上總結李鵬“三訪”。他講道:“企業有幾種,一是安定的,二是追求眼前利潤的,三是追求長期利潤的,四是追求長期利潤、社會效益和規模效應,三者相互推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存在著必然的聯係。”很顯然,史玉柱心目中的巨人集團,是第四種企業。

在這次會議上,史玉柱詳細解釋了三年規劃,他稱之為“三級火箭”理論。

第一級,即第一年規劃,以巨人腦黃金進行市場導入與嚐試,鍛煉隊伍。在史玉柱看來,巨人已經確立了在保健品行業的實力地位,積累了經驗,擴大了隊伍。巨人的品牌影響力,也順利地開始從電腦產品延伸到保健品。

第二級,即第二年規劃,是規模化階段,在於迅速擴大規模,包括產品規模和營銷規模。速度和規模,是這一階段最為重要的任務,史玉柱要求,保健品產品涉及的麵要廣,產品要多。

第三級,即第三年規劃。在史玉柱眼中,未來的巨人集團,首先是實現“沒有工廠的實業,沒有店鋪的商業”,將第二年的計劃進行體係上的規範和完善,整個體係良性運作;其次,要進入連鎖經營領域;第三是要進入資源領域。

從史玉柱的“三級火箭”理論來看,他所希望的巨人集團,最終將是一個經營品牌的企業。它經營一係列產品,但這些產品並不是自己生產,而是由其他的企業做代工。

史玉柱一直認為製造不是自己的優勢,因此一直沒有進入製造這一塊。巨人賣的腦黃金,都是委托其他工廠生產的。在電腦產品上,史玉柱一度曾經想過進入硬件生產領域,計劃從SKD(大件組裝),過渡到CKD(散件組裝),最後到自主研發。為此,巨人集團曾經和新加坡IPC公司成立了中外合資珠海巨人軟件有限公司,後來雙方又成立了珠海巨人IPC電腦有限公司,計劃共同出資建一個電腦硬件生產基地。但雙方最終還是分手了。史玉柱一直追求高利潤,而製造業顯然不具備這個特征。

當然,史玉柱理想中的巨人集團是所有做企業的人都想達到的最高境界:經營品牌的企業處於整個產業鏈的最頂端,可以獲得下遊加工企業永遠無法企及的高額利潤。在這方麵,國外已經有很多現成的例子,比如耐克。在國內,當時也並非隻有史玉柱一人有這個想法。在史玉柱搞“三大戰役”的時候,浙江一個農民出身的企業家已經開始實驗“沒有工廠的實業,沒有店鋪的商業”,並且最終獲得了成功。

第三節小試牛刀,腦黃金之戰

1.為什麼要做腦黃金?

1993年,當電腦行業遭遇強敵入侵,公司經營難以為繼的時候,史玉柱已開始考慮逃離電腦業,打算進軍保健品行業。為此,他於1993年8月成立了巨人生物開發公司,開始尋找產品載體。

1994年,史玉柱開始頻繁地奔赴美國,而一位燕子般辛勤的客人亦多次興致勃勃地從洛杉磯來到珠海。這個人叫袁彬,史玉柱的同鄉兼浙大校友,留美生化碩士。袁彬為史玉柱帶來了其時在美國銷得正“火爆”,在日本也狂熱如潮的一粒粒膠囊,俗稱“腦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