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前車之鑒,巨人覆轍(3)(1 / 2)

管理的失誤:巨人突出的問題,一是責、權、利不配套。以前,史玉柱在大會小會上也經常講這個,但實際上並沒有做到,最終還是停留在口號上。比如巨人集團的分公司經理,開始權力很大,後來被縮得很小,要請客都得發個傳真到總部批準,但同時責任卻很大,要做市場,要完成多少銷售額。責、權、利不協調,不配套,最終導致了管理失控。二是貨款管理混亂。由於一些企業的信用不好和管理混亂,爛賬率比較高。當巨人危機的時候,一度隻差2000萬元資金周轉就能渡過一關,可當時未到的貨款竟高達3個億。三是抓管理麵麵俱到,沒有重點。巨人過去的規章製度很全,從營銷、策劃、質量管理到統計報表怎麼做,無一遺漏,加起來能有一尺厚。麵麵俱到的管理,理論上可以,實際上根本做不到,不過這一點,我當時沒有意識到,最終導致巨人的管理流於形式。

企業文化的失誤:企業文化應當是管理的組成部分,除了正常的製度管理,企業中存在的不良風氣、氛圍等等,要靠企業文化進行補充、約束和引導,以推動企業穩定、健康、持續發展。當時,雖然巨人提出了“要做東方巨人”的文化理念,但停留於空洞的口號,在具體做事的時候還是存在許多不好的“氣氛”,暴露出許多問題。

3.多元化的利弊

巨人集團的崛起與失敗,作為一個中國當代商業史上的經典案例,已經被解析了無數遍。每一次解析,都會討論到一個問題:多元化。相當多的分析評論都將巨人集團的失敗歸咎於多元化。

時間長了,似乎多元化成了中國企業的一個殺手,出現了“多元化必敗”論。史玉柱自己也這麼看,而且這個看法保持了很多年,一直到2005年,史玉柱在烏魯木齊參加一個“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論壇”,發言時還痛陳多元化的危害。他講道:“民營企業取得初步成功後,無一例外都實行多元化,這是我首先反對的。我本人就是多元化的受害者。1995年,巨人集團如果不搞多元化,我的日子會好過得多。……為什麼我反對多元化?一個人、一個團隊的精力有限,知識麵和資金也有限,而企業家周圍的機會無窮多。每個行業競爭都很激烈,別人在做的東西,我去做,肯定失敗。所以,就隻能集中最多的力量,發揮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隻有這樣,你才能立足。”他斷言:凡是鼓吹自己多元化的,三年,就會經營困難,不過五年,就會完蛋。民營企業麵臨的最大問題,不在於有沒有發現機會的能力,而在於能不能抗拒各種機會的誘惑。“中國企業的機會太多,丟掉一個機會不可怕,但是投錯一個項目,企業就要傷元氣,就要完蛋。投資失誤是企業最大的浪費。……我現在知道了我從前盲目多元化的毛病,所以我定了規則:所有的投資項目,都由投資委員會投票決定,7個人中我隻占一票,票數過半才繼續論證,絕大多數同意才開始運作。”

不過,在史玉柱四處出擊的時候,大多數中國企業也在多元化的道路上進行嚐試,在那個時候,多元化是一個潮流。按照史玉柱的說法,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全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人人都想抓住這個機遇的時候,如果不搞多元化,反而會讓人懷疑“到底會不會做企業”。

薑汝祥在《中國著名企業與世界級優秀企業之間的差距在哪裏?》中寫道:“多元化本質上是對人類能力有限性的一個挑戰,專業化是普遍,是一般,多元化是特殊。特殊的道路隻有那些具有優異製度結構與特殊才能的企業才能做到,一般的規律是諾基亞道路——賣掉一切不想做的,專注於想做的,並且通過出賣過時的核心產業而獲得足夠的財政支持。”

如果說多元化是企業經營中的特殊道路,必須是特殊的企業才能走得了,那麼對於一般的企業來說,多元化是否一定是一個不可觸及的“魔戒”?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如何解釋國內、國際如此之多的公司都曾經或正在從事多元化的經營?

理論家和學界或許對此有自己的看法和解釋,但是來自企業家的說法可能更加靠譜一些。

台灣統一企業集團執行副總裁羅智先的看法,可以有助於思考多元化的問題。他認為:“產業多元化沒有好與不好的問題,而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結果,特別是當企業還處於創業時,多元化會很自然地形成,形成的背景非常簡單,一個原因是要保持組織的不斷成長,來消化這個公司過剩的資源。第二個原因是在組織內部能夠提供一個平台,讓更多的聰明才智以及資源做一個更好的發揮,所以多元化就變成一個非常自然的結果。……統一企業是從麵粉起家的,要談多元化的話,統一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典範,老百姓說統一企業在台灣大概除了棺材不做,可能所有的行業都在介入,以我們的企業版圖來看,甚至連與棺材相關的殯葬服務業也介入了。在統一38年的發展曆程中,台灣這個海島型經濟的市場非常狹小,為了保持公司不斷成長,我們勢必開始介入不相關的產業,集團必須建立一個機製幫助原有機能發揮得更好,多餘的資源必須有效消化,當時的金融業也不是那麼自由,集團也扮演了內部資源調節和分配的角色,所以統一企業變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企業體係,無所不包,但是隨著時空背景的變化,我們也發現,我們也很難處理多元化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