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讓“二代”成為傷(2 / 2)

蔡萬春小時候,家境不佳,盡管如此,父母還是省吃儉用。將其送進私塾。1924年,蔡萬春入竹南公學就讀,讀書6年,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書法與演講尤佳,年年得獎。

1930年,15歲的蔡萬春因家境不佳,不能繼續上學。1931年,蔡萬春與兄長投靠大姨父陳芋,住在莰頂汀州街97號。陳芋在莰州街有一片菜園,蔡萬春與兄長就幫陳芋下田幹活、賣菜。後來,蔡萬春與兄長就到台北市的中央市場做批發水果的買賣。

1931年,不滿足現狀的蔡萬春考上“資生堂”化妝品公司台中分公司的推銷員,先後幹了6個年頭,一直做到分公司經理。這一段經曆培養了蔡萬春的經營能力,為其後來創業打下了堅實基礎。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台灣省受戰爭波及,蔡萬春遂辭去“資生堂”工作,返回台北。

一天,蔡萬春從報上看到一則消息:可用魚類及蔬菜水果製造合成醬油。這讓他想起小時用魚湯拌飯的美味,於是經過一番籌劃與研製配方,由軍方供應豆類原料,蔡萬春在莰頂家的廟口空地,開始製造“丸莊”牌醬油。他首創用鮮魚湯、豆類釀造成味素醬油,後又生產“丸萬”牌米醋。除上市銷售外,還供應當地駐軍。短短數年,憑著醬油與米醋的暢銷,家境大大改善。到日本宣布投降時,蔡家已有60萬元的積蓄,而這則成為家族事業的起點。

後來,蔡萬春出任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理事會主席,又與其兄弟創辦國泰人壽保險公司、國泰信托投資公司、國泰建設公司、國泰利市公司等,建立了台灣省著名的國泰集團。

中國人曆來有一股拚搏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現在很多大陸的企業家都是“草根”出身,是隨著改革開放一起成長起來的。有人曾調查“草根”成功首要的必備條件是什麼?結果顯示,“善抓機遇,不怕冒險,敢於豁出去”占19.2%,列首位;“有誌向、有理想、有追求,吃苦耐勞,懂得感恩”占17.4%,列第二位;“有一定的外部條件,找到展現自我的平台”占17.2%,列第三位。

魯冠球第一份職業是打鐵、李書福躬耕田畝……放眼浙江民營企業,排名前幾位的浙商幾乎都是“草根”出身,沒有值得炫耀的第一份工作,也沒有讓人羨慕的後台靠山。他們幾乎都是靠抓住機遇、努力拚搏,打開了自己創業致富的天地。

貧、富差距和“拚爹”現象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再完美的社會都會有不公平的瑕疵,再不公平的社會也有窮人可以出頭。“貧二代”既然不可能在各種“拚爹遊戲”中獲勝,不如想方設法地努力成為“拚二代”。如果“拚二代”這個群體越來越壯大,終有一天,彌漫在社會各個角落的“拚爹遊戲”會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