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劉成能否獨占西城,卻並非如此簡單,除卻楊氏有搶奪之心以外,茂林城中的諸多大戶自然也是存了一副分一杯羹的心思,俗話說有人的地方便有爭鬥,茂林城更是如此。
但是劉成的那一張告示顯然是起到了安撫人心的作用,這個時候什麼東西最能夠穩定人心?
《史記》引用《管子》一書中的詞句加以修改便有了這麼一句:“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天下百姓莫不是以溫飽來定義天下安穩與富足,大漢立國數百年來,雖不大富大貴,卻也並無大患。
自從北方戰亂四起,經濟逐漸凋零開始,大河以南尤其是大江以南的南方地域,便開始發展。
原本北方的人口逐漸流失到南方,經濟文化在南方的興起,經過了一二百年間的沉澱和累計,南方已經逐漸有了超越北方的底蘊。
江南之地,乃是整個南方最為富足之地,人民安居樂業,文化繁榮,雖稱不上商業繁榮,但是卻是天下間難得的富足之地。
茂林地處江南郡,自古就不是什麼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但是茂林之地背山臨江,風景宜人,物產豐饒,良田眾多,算得上是江南有數的富饒之鄉。
茂林城的百姓大多已經到了倉廩實而知禮節的地步。
前文便已經說過,江南之地早就有才子之地的美稱,但是就是這占據了天下十大書院中最為頂尖的三所的州郡,江南的士子卻在科考之中屢有爭不過天下其餘州郡學子之事。
這對於江南人來講,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江南多才子,江南才子卻難及第,越是誇耀江南的才子,卻也越是一種諷刺。
江南百年所出才子數不勝數,然而卻隻出劉成一人,能夠以一己之力讓天下士人盡低頭。
劉成之才,少年賦詩,作蒙學《三字經》令天下士林無不動容,不僅如此,自創劉氏書體,突破數百年來隸書的窠臼之體,更是以尚未及冠稚齡便窮究出造紙之術。
天下士子千萬計,又有幾人敢豪言以“士子錄”錄天下有才之人,眾人卻是發現不知不覺,茂林劉氏子劉伯玉卻是不知不覺成了茂林城百姓稱道的茂林驕傲。
見那告示乃是劉成所出,眾人便已是信了八分,待到西城之地建成時,就足以見其分曉了。
楊福來卻是沒有想到當初那當街辱罵自己的少年竟是有如此威信,不過如果要憑一張告示就像讓他楊氏知難而退,卻是有些妄想了。
“楊管事,如今我們要如何辦才好,那劉氏子一張告示就盡數破了我們之前散布在坊間的流言。”
此時茂林楊府,楊福來坐於首位之上,屋中還有大概十餘人,皆是茂林城內的一些大戶人家的主事。
此時說話的正是一個有些微胖的中年男子,麵相和善,目光清明,卻是極為精明的一個人,此人正是城中僅次於楊家的第二大商戶,壟斷了茂林城內除卻楊氏以外的所有米行和布店。
“王掌櫃,此事不急,區區黃毛小兒想憑一張告示就讓我們知難而退豈不是可笑,隻不過我們確實小瞧了他。
那位陳大人恐怕是指望不上了,既然如此,就別怪我們心狠手辣了,他劉氏不是厲害麼,這樣,我們這幾日將米行關閉,暫且緩他幾日的米糧,若是坊間恐慌,辯說米糧盡數被西城流民所買,店中已經沒有存糧。
沒有糧食,我看他劉氏的西城還建不建得成。”
楊福來的臉色有些陰沉,卻是想出了一個損招。
短短幾日,茂林城中的百姓卻是盡數發現了一件怪事,那就是城中幾乎所有的米店糧店都先後出現了米糧告罄的事情,隨後米行的米店和糧店盡皆關門停止出售米糧。
一時之間,近乎全城的百姓都先後都開始恐慌了,人不可一日無糧,人是鐵飯是鋼,沒有糧食自然會引起恐慌的。
不僅僅是城中的百姓恐慌,其實城中最為恐慌的恰恰是縣衙的縣尊陳功,城中的糧店沒有存糧引起百姓恐慌,一旦出現不可控製的局麵,那麼首當其衝的定然就是他這個縣令。
“大人,如今如何是好,時間再拖得久一些恐生民變。”
縣丞梁冒想來不為陳功所喜,但是卻是奈何他能做得這茂林城內的縣令,所憑借的也不過是多方的斡旋,機緣巧合之下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