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長江的災難(1 / 2)

新華社《了望》周刊1996年第49期的資料說:1995年我國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除部分內陸河流和大型水庫外,汙染呈加重趨勢,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汙染尤為突出,大淡水湖泊富營養化嚴重,在評價的11個湖泊中,巢湖汙染最重,6項指標超標,主要汙染物為總磷、總氮,平均值超標2,73倍和122倍。

巢湖位於安徽省中部,湖的形狀似一隻兩角菱,麵積為753平方公裏,蓄水量18億立方米,是我國第五大淡水湖。湖水由巢湖閘經裕溪河注入長江,湖口距長江60,4公裏。

巢湖是合肥市的主要飲用水源。

巢湖也是合肥市工業汙水、生活廢水的受納水體。

你已經看見這樣的一種可怕的循環了:

人飲用巢湖的水;人汙染巢湖的水;人咒罵巢湖的水質愈來愈壞;人繼續往巢湖排放各種汙水廢水;人還在飲用巢湖的水……

巢湖已經臭了10多年了。

一個風光秀麗的大湖,一處養育魚米之鄉的水源,現在已經成了沒有任何誇張的臭水盆!你看巢湖就知道了,什麼叫藏汙納垢。

100多種藻類瘋長,[前已從西半湖發展到整個湖泊,從水麵下0.5米處,到處是纏結的水藻,把一個巢湖弄得舟楫無路,水波不興。最嚴重時,湖水為黏粥狀,腐爛後的藻類臭氣衝天,腥味逼人。但,就是這樣的不用任何儀器測試,一看一聞就能判定的髒水、臭水不還是水嗎?1990年1月到2月,合肥四水廠水源兩度遭到15裏河排入的工業廢水的嚴重汙染,水廠供給的水中氨氮含量高達每升25?40毫克,超過規定40?90倍。1994年建成投產的合肥五水廠,以巢湖為水源,取水口已伸入湖心3公裏,但合肥市民約一半每年在夏秋兩季喝的仍然是含有腐藻臭味的自來水。

巢湖全流域有工礦企業3000多家,城鎮人口145萬,每天排放到巢湖的工業廢水及生活汙水為53萬噸,其中合肥市占8096。

沿湖農村化肥、農藥及洗滌劑的使用逐年猛增。巢湖與別的林地湖泊不同。四周均是農田,是安徽省的重要產糧區,取巢湖之水灌溉自不待言,殘留的農藥、化肥也統統流入巢湖,一方麵是人靠巢湖活命,同時人又要巢湖的命,這是巢湖的兩難境地,巢湖農村平均每畝農田化肥施用量達80公斤,是10年前的8倍,不當的施肥方式,隨著水澆地的漫灌而使化肥大量流失。

巢湖流域麵積為1331萬平方公裏,水土流失麵積達1773平方公裏,占19免,巢湖流域氣候適宜,可是森林覆蓋率僅為15.20植被覆蓋率低使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加快了湖盆淤積速度。有資料說,每年進入巢湖的泥沙260萬噸,土壤有機質為1,6萬噸,氮960噸,磷600噸。除了60噸泥沙進入長江外,每年淤積在巢湖的為200萬噸,這年年壘積的200萬噸之巨的泥沙意味著:

巢湖正在日益走近湖盆中泥沙淤滿的臨界狀態。

巢湖的泥沙愈多,水麵愈小,蓄洪與自淨能力都相應減弱。

巢湖湖盆底泥淤積日豐之後,更容易被風浪攪動而造成二次或三次汙染,也就是說巢湖在被汙染的泥沙占領湖盆之後,將始終為汙染所掣肘。

巢湖嚴重的水土流失甚至會造成崩湖,1991年巢湖市黃麓區崩湖,使289畝土地毀於一旦。

我們且看看曆史的天然的巢湖。

巢湖原本是一個過水性河流型淺水吞吐湖,出口距長江60多公裏,汛期時江水倒灌入湖,汛後又外流入江。它的好處是自然吞吐,流水不腐,辨沙能力強,水質上佳,但洪水危害較大。1954年長江發大巢湖流域被淹農田達300萬畝。為此,1962年、1968年先後建造了巢湖閘、裕溪閘,對抗旱、防洪、蓄水均為有利,也促進了巢湖流域的經濟發展。

然而,還有事物的另一方麵一一通常都是被經濟和發展掩蓋的更常有本質意義的一麵,即:巢湖從此便不再是天然吞吐湖,喪失了自然吞葉.能力,而變成了典型的人工和技術控製的半封閉型水域。

在改變了巢湖的天然屬性之後,一個最顯著的變化是:長江入湖的交換水量由建閘前的每年平均13.6億立方米,銳減至1.6億立方米,巢湖水體的自淨能力大為降低,延長了換水周期。這一延長期便是磷、氮等物質《:巣湖內累積並使巢湖富營養化的過程。再者,湖閘的控製之下,湖灘地由原先的23萬畝減少到3萬宙,大型水生植物失去了生存條件,巢湖生態係統內不再有藻類的競爭物。

巢湖汙染,太湖汙染,洪澤湖汙染等等,不一而足,但這還遠遠不是長江汙染及各種災難的全部。

擁冇職丄3000人的重慶造紙廠,每年排入長江的工業廢水為1000萬噸。

宜昌造紙廠年生產能力僅1萬噸,每年排放的廢水也高達1000多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