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第二次貨幣戰爭(1967~1987)(1 /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行將結束時,盟軍中以美英為首的經濟強國計劃建立一個世界貨幣新秩序,從而避免凡爾賽體係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所犯的一些錯誤。這些計劃1944年7月在新罕布什爾州舉行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最終成形,形成了一套規則、規範和機構,塑造了其後30年的國際貨幣體係。

1944~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係時代,盡管多次被經濟衰退打斷,但總體上是一個貨幣穩定、低通脹、低失業、高增長、實際收入上升的時期。幾乎從所有方麵來看,這個時期都是1921~1936年第一次貨幣戰爭的反麵。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下,貿易夥伴能以每盎司黃金35美元的價格把美元自由兌換成黃金,其他貨幣通過與美元的固定彙率而間接緊釘黃金,國際貨幣體係因此獲得了黃金的支撐。針對個別國家貿易逆差的短期貸款將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各國隻有在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允許的情況下才能對本國貨幣進行貶值,而這通常隻在持續的貿易逆差伴隨著高通脹時才會發生。雖然以一個宏大的國際協議的形式進行構建,布雷頓森林結構幾乎由美國一手製定。那時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在世界上無出其右,直至1991年蘇聯解體。

盡管布雷頓森林體係延續到了20世紀70年代,但第二次貨幣戰爭的種子在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就已經種下了。第二次貨幣戰爭的開端可以追溯到1967年,其源頭則是1964年林登·約翰遜以“大炮加黃油”政策的壓倒性獲選。大炮指的是越南戰爭,而黃油指的是“偉大社會”(theGreatSociety)計劃,包括對貧窮開戰。

雖然美國自1950年以來一直在越南駐軍,作戰部隊的第一次大規模部署則發生在1965年,這提高了戰爭的成本。民主黨在1964年總統大選的壓倒性勝利,產生了1965年1月召集的新一屆國會,約翰遜在當月發表的國情谘文標誌著“偉大社會”議程非正式地全麵啟動。

越南戰爭成本的增加,再加上1965年早期的“偉大社會”計劃,標誌著對美國戰後成功經濟政策的真正偏離。不過這些成本將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凸顯出來。美國建立起的儲存國內經濟實力和國外良好政治意圖的水庫,現在開始慢慢幹涸。

起初,美國似乎能夠同時承擔大炮和黃油。1963年約翰·肯尼迪總統被暗殺後不久,肯尼迪的減稅計劃由約翰遜總統簽署,推動了經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在減稅的第一年增長超過5%,在肯尼迪—約翰遜時期平均每年增長4.8%。但在約翰遜政策造成的預算和貿易的雙重赤字下,通貨膨脹幾乎從一開始就加速發展了。

通貨膨脹與上年同期相比幾乎翻了一番,從1965年尚可接受的1.9%發展為1966年更具威脅的3.5%。通脹此後失控了20年,直到1986年才回到1%多一點兒的水平。在1977~1981年令人難以置信的5年中,通脹累計超過50%,美元的價值被削減了一半。

美國民眾在這一時期所犯的分析錯誤,與德國魏瑪共和國的公民在1921年所犯的錯誤是一樣的。他們最初的感覺是價格在走高,而真正發生的是貨幣在崩潰。更高的價格是貨幣崩潰的症狀,不是原因。第二次貨幣戰爭的弧線,實際上就是通貨膨脹和美元衰落的弧線。

盡管美國的政策和通貨膨脹在第二次貨幣戰爭的進程中處於中心位置,首戰卻不是在美國,而是在英國打響的。英鎊的危機自1964年就開始醞釀,在1967年隨著布雷頓森林會議之後的首次主要貨幣貶值而達到頂點。英鎊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中的重要性雖然顯著低於美元,但它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儲備和貿易貨幣。1945年,英鎊在所有央行持有的全球貨幣儲備中的份額要超過美元。英鎊份額不斷下降,到1965年全球儲備中隻剩下26%的英鎊。英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以來就一直在惡化,但在1964年後期變成嚴峻的負數。

英鎊之所以發生不穩定,不僅僅因為短期的貿易不平衡,還因為其他國家持有的英鎊儲備與英國可以用來贖回這些外部結餘的美元和黃金之間的全球性不平衡。在60年代中期,其他國家的英鎊債權是英國儲備的4倍之多。這種情況極不穩定,如果英鎊持有者試圖集體將英鎊兌換為美元或黃金,英國銀行很容易發生擠兌。各種技術手段都被用來對英鎊進行支持,以維持英鎊平衡,這包括國際信貸、與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信用互換、英國緊縮方案和突發性市場幹預,但問題依然存在。

三場小規模的英鎊危機發生在1964年和1966年之間,但最終被製服。1967年中期的第四次英鎊危機卻被證明對英鎊平價構成了致命傷害。許多因素促成了這次時機,包括1967年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六日戰爭造成蘇伊士運河封閉,以及英國可能需要英鎊貶值來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預期。通貨膨脹在英國不斷升溫,就像美國曾經曆過的那樣。在英國,通脹對於遏製失業率上升是合理且必要的,但對貨幣價值的影響則是毀滅性的。在嚐試擊退持續的英鎊拋售壓力失敗以後,英鎊在1967年11月18日對美元正式貶值,從每英鎊兌換2.80美元調整為2.40美元,貶值14.3%。

在成功保持固定彙率和價格穩定長達20年之後,布雷頓森林外牆的第一個顯著裂紋出現了。如果英國可以讓貨幣貶值,別的國家也可以。美國官員曾努力阻止英鎊貶值,擔心美元是下一個處於壓力之下的貨幣。他們的擔心很快就變成了現實。美國正在經曆的貿易逆差和通貨膨脹,跟擾亂英鎊的因素相同,但存在一個關鍵區別。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之下,美元的價值不與其他貨幣掛鉤,而是與黃金掛鉤,因此美元貶值意味著黃金的美元價格向上重新估價。如果預期美元貶值,購買黃金是合乎邏輯的交易,因此投機者把注意力轉向了倫敦黃金市場。

自1961年以來,美國和其他主要經濟強國操縱著倫敦黃金市場,這實際上是一種固定價格的公開市場操縱,參與者把自己的黃金和美元儲備資源集合起來,將黃金的市場價格維持在布雷頓森林體係平價的每盎司35美元。這個黃金市場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瑞士,美國提供50%的資源,其餘的由其他7個成員提供。這個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是針對1960年爆發的黃金恐慌性購買作出的反應,那次恐慌把黃金的市場價格暫時上推到每盎司40美元。黃金市場既是買家也是賣家,在價格驟降時買入,並將其出售給成員國,以維持35美元的價格。但到了1965年,這個市場中幾乎全是買家。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終結

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中,美元占據主導地位並與黃金掛鉤。對這種體係的公開攻擊甚至在1967年英鎊貶值之前就開始了。1965年2月,法國總統戴高樂發表了一次煽動性講話,他聲稱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作為主要貨幣的角色已經結束。他呼籲回歸古典金本位製,這被他表述成“一個沒有爭議的貨幣基礎,而且不帶有任何國家的標誌。的確,除了黃金之外實在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地擁有一個標準”。法國用行動支持了這些言論。1965年1月,法國把1.5億美元儲備換成黃金,並宣布不久將兌換另外1.5億美元的計劃。西班牙跟隨法國的腳步,將西班牙的6000萬美元儲備兌換成黃金。以2011年6月的黃金價格而不是1965年每盎司35美元的價格計算,法國贖回的價值約為128億美元,西班牙約為26億美元,這在當時意味著顯著降低了美國的黃金儲備。戴高樂還願意派法國海軍到美國,把這些黃金運送回法國。

這些美元換黃金的贖回發生時,正值美國企業以嚴重高估的美元在歐洲收購企業和擴張業務,這被戴高樂稱為“掠奪”。戴高樂認為,如果美國必須使用黃金而不是紙幣進行收購,這種掠奪行為將被迫停止。然而,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存在對純粹金本位的強烈抵製——跟20世紀30年代一樣,這會迫使美元和其他貨幣相對黃金貶值。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的上漲,最大的受益者將是主要的黃金生產國,包括南非的種族隔離政權和蘇聯社會主義政權。這些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打壓了對新版古典金本位的熱情。

盡管有法國的嚴厲批評,美國在國際黃金市場擁有一個堅定的盟友——德國。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德國有持續的貿易盈餘,並且正在積累黃金。作為支撐英鎊操縱的一部分,德國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黃金,同時德國本身就是黃金市場偶爾的買主。如果德國突然要求把美元儲備結餘兌換成黃金,將會引發一場比英鎊危機更嚴重的美元危機。然而,德國向美國秘密地保證不會拋售美元來換取黃金,德國央行德意誌聯邦銀行行長卡爾·布萊森在1967年3月30日寫給美聯儲主席威廉·麥克切斯尼·馬丁的一封信揭示了這一點,這封“祝福信”摘錄如下:

親愛的馬丁先生:

偶爾有人擔憂……認為……美國在德國駐軍的開支會導致美國損失黃金……

您當然很清楚,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中,德意誌銀行還沒有把任何……美元……換成黃金……

請您放心,德國央行計劃在未來堅持這項政策,在促進國際貨幣合作上充分發揮作用。

有了德國的秘密保證,美國欣慰至極。作為回報,美國將繼續承擔保衛德國的費用,對抗蘇聯駐紮在柏林周圍的樹林中和遍布整個東歐的軍隊和坦克。

然而德國不是唯一對美元存在潛在黃金債權的國家,而且在1967年英鎊貶值之後,美國不得不以人為的低價賣掉800噸黃金,來維持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平價。1967年6月,在退出北約軍事指揮部後僅一年,法國退出了國際黃金市場。其他成員繼續在其中運作,但它是一個失敗的事業:海外美元持有者兌換黃金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到1968年3月,黃金市場的黃金以每小時30噸的速度流出。

倫敦黃金市場在1968年3月15日暫時關閉以停止黃金外流,這次關閉持續了兩個星期,跟1933年美國銀行歇業如出一轍。市場關閉幾天之後,美國國會廢除了以黃金儲備支撐美元的要求,這讓美國的黃金供應在需要時可以以35美元的價格出售。這一切都是徒勞。1968年3月底,倫敦黃金市場已經崩潰。此後,黃金被認為進入了一個雙重體係,存在倫敦決定的一個市場價格,以及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下每盎司35美元的國際支付價格。由此造成的“黃金窗口”指各個國家能夠以35美元的價格把美元兌換為黃金,然後在公開市場上以40美元或更高的價格出售。

雙重體係造成的投機壓力被引向開放市場,35美元的價格隻適用於中央銀行。然而美國的盟國達成一個新的非正式協議,不以較低的官方價格獲取黃金來利用這個黃金窗口。黃金儲備市場的結束、雙重體係的建立以及美國和英國采取的一些短期緊縮措施,在1968年後期和1969年有助於穩定國際貨幣體係,然而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結局已清晰可見。

1968年11月29日,在倫敦黃金市場崩潰之後不久,《時代》周刊報道說,貨幣體係的問題是“世界貿易量的增長遠遠快於全球黃金供應”。類似的說法表現出對黃金角色的一個最大誤解。認為沒有足夠的黃金來支撐世界貿易是錯誤的,因為數量從來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價格。如果黃金在每盎司35美元時不夠使用,相同數量的黃金在每盎司100美元或更高價格時將會很容易地支撐世界貿易。《時代》周刊其實是在暗示每盎司35美元的金價是被人為壓低的,在這一點上該雜誌是正確的。如果金價太低,問題不在於黃金的短缺,而是紙幣相對於黃金是過剩的。這些多餘的貨幣反映在美國、英國和法國不斷增長的通貨膨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