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比試(1 / 2)

周洋拿著簽字筆,緩步走上前去,仔細鑒賞起這幅字畫來。其實,他是把自己的鏡頭調整,使得畫麵傳輸出去,讓場外的專家鑒定。

董少顯然有幾分道道,拿著一個放大鏡,走上前去仔細看了起來,不是還用手輕輕撫摸紙張。

兩人各看各的,圍繞著這幅名畫轉悠起來,眾人屏息觀之,整個展廳裏的氣氛顯得很壓抑。

周洋看完之後,退了開去,在手上寫下了一個字,等待著董少的結論。

董少看得很仔細,也花費了不少時間,待他看完之後,也退了回來,同樣在手心寫下了一個字。

舒老和沈老對視了一眼,大聲說道:“你們可以打開手掌了。”

周洋攤開手,隻見手心寫了一個“贗”,而董少的掌心赫然是一個“真”。

一個說是贗品,一個說是真品,看來第一局就很精彩了。

眼前這幅潑墨山水畫,乃是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廬山圖,雄峰峻嶺,氣勢磅礴,水墨淋漓,暉映交融,實在是不可多得之佳作。

舒老跟沈老商量了幾句,說道:“這樣吧,就由董少先來鑒賞一下這幅畫。”

董少很是得瑟地拿起放大鏡,走到了廬山圖麵前,說道:“《廬山圖》是張大千大師在83歲時創作的山水巨作,也是張大千最後一幅山水畫傑作.這幅畫是張大千大師的遺世佳作。”

看見眾人被他的話所吸引,董少精神一振,大聲說道:“這幅畫全卷從廬山含鄱口畫起,從水天一色的鄱陽湖進入雲氣暉映的崇山峻嶺之中。山中雲霧飄渺,壑底生煙,峰上重重密林,後麵的峰巒時隱時現。山中屋宇、樓閣、小橋、茅亭星羅棋布,若隱若現,正中則是一瀑飛瀉,紫煙繚繞,煙消雲散處峰巒疊嶂,深沉之處既虛又實,潑重墨、重彩如黑雲蔽日。”

董少的話得到不少人點頭讚同,他興致高昂,探出手指著畫卷,細細道來:“全幅以實景為主,虛實結合,實多於虛,右首起段,雲霧飄渺,峰巒隱現,穀底生煙;接著雲散煙消,細皴密樹,亭橋屋宇,曆曆可見;再而峰樹深沉,如黑雲蔽日;轉眼卻晃飛瀑及左方山岡屋樹,又似沐浴在明麗的陽光之中;末段峰巒明滅,層次分明,山勢直落幽深;最後以水天相接的平湖作結束。全畫鋪陳,時而雄偉,時而細膩婉約,幾經起伏轉折,進入昂揚的高潮後,終了以悠遠寧靜收尾。”

這貨簡直太有才了!居然說了這麼一大通,周洋隻得搖頭苦笑。

雖然不知道這幅畫的真假,但是董少如此細致的描述和講解,還是得到不少人的掌聲,也有不少人私下議論紛紛。

舒老和沈老麵無表情,轉而看向周洋:“周董,你說這幅畫是贗品,為什麼?”

周洋掃視了一圈,大聲說道:“國畫比國外作品更難辨認,這點毋庸置疑,華夏兒女一脈相承,在文化造詣和模仿能力上更加容易領悟,這幅高仿的廬山圖,已經有了八分神似,董少這種二世祖會認錯,也不稀奇。”

聽見周洋損他,董少橫眉毛綠眼睛瞪了他一眼,氣得牙癢癢。

周洋沒有理會董少的不滿,繼續說道:“張大千大師的晚年自創了大寫意潑墨潑彩的畫風,將西方對於色彩與光線的運用融入繪畫當中,開創了中國畫的新紀元,不過,這幅畫的敗筆實在太多了。”

“第一,這幅廬山畫的書法風格不符合張大千的書風,他晚年的書法更加趨於老辣,帶有隸書的行草是其特點,這幅作品上的書法顯然稍顯稚嫩。”

“第二,這幅畫的設色存在重大問題,看似契合真品,但是色調上存在差距,不夠雅致,也就是很俗氣,因此不可能是張大千大師的作品。”

“第三,這幅畫的線條不夠遒健,不符合張大千大師的線條特點。”

“第四,也是最致命的一條,由於是張大千大師遺作,實則隻題了詩,卻沒有署名,你看畫上的署名,那就是最大的敗筆。”

周洋一口氣爆出了四條,令董少目瞪口呆,整個人徹底傻掉了!

眾人恍然大悟,忍不住鼓掌尖叫,舒老和沈老兩人聽得連連點頭,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

掌聲久久不息,近百人的圍觀,一瞬間讓周洋成了全場的焦點,他像凱旋的大將軍一樣,風光無限,牛叉轟轟。

其實現在最風光的要數站在周洋身邊的鈴木晴奈,那些講解的妹子全部跑了過來,用充滿羨慕嫉妒恨的目光盯著她。

“不可能!這是真跡!絕對是真跡!”董少撲了上去,聲嘶力竭大叫道。

舒老和沈老對視一眼,無奈搖頭,最後由沈老宣布道:“這幅畫是高仿品,第一局,周洋勝出,下麵進行第二局。”

眾人沿著展品向前走去,數到了十八,展位上一對麻花狀的柳環玉鐲,三條白色和田玉柳條般鉸接,分不清什麼年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