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NO.1(1 / 1)

江淮之水從四麵的水關流進楚潼,龍舌津、百花洲、蓮花六十蕩還有更遠一些地方的菜農和漁家,一早就載著果蔬魚蝦進城,沿著縱橫小城的市河,一邊行船一邊叫賣,圓潤悠揚的吆喝聲此起彼落。

市河的兩邊全都是濱水的老屋,楚潼人稱它“水閣子”。老屋人家多半是手藝人或是做小生意的,朝著街麵開著一兩間作坊或是商鋪,從早到晚忙著自家的營生。枕河而築的這些水閣子,青灰山牆,黛黑水瓦,褐黃木作,錯落有致的排列,透出了特殊的韻律,碧波綠柳映襯下顯現出別樣的風情。

在河港交織的水麵上穿行,每到一個岔口,必有一座古橋。眾多古橋中,數市河上嘉靖年建成的“狀元橋”最有氣勢。橋頂正中有一方台,上立一座淩霄亭,簷下懸一書有“宰相裏”三字的金字匾額。方台兩邊鋪著幾十級闊大的石階,橋拱下的側壁上鑿有佛龕,供著石刻的佛像。橋台兩邊的兩層木構樓閣,全都是排門槅扇,雕花欞窗。這一帶是楚潼老字號商家比較集中的一個地方,四鄉八鎮的人進了城,都要來逛一逛。

狀元橋往西五六十步是明朝翰林大學士盧玉璋的故居所在,人們習慣地稱它“盧府”,由於年代久遠,盧府大院除了高大的門樓和兩個大石鼓,原本的痕跡隻剩下正對大街的那段水磨磚照壁。

盧府的景象有點像是小城的縮影,上百年國運不昌,楚潼十二名勝中的多數已經湮滅,抗戰時期一場慘烈的攻城戰,令小城四麵的城牆更加頹敗,城裏一些地方也已經失去它原先的肌理。

進入和平建設時期,生活重回安定,戰亂和動蕩在楚潼百姓的記憶中漸漸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