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太史慈(1 / 3)

公元183年,天氣大旱,人們不得不背井離鄉,各地的縣城頓時人滿為患,因為難民的大量湧入給各地的管理也帶來了種種麻煩。

東萊郡曲成縣,縣城劉淵就為難民的事情愁的好幾天都睡不著了“

仲元,難民的問題你看怎麼辦,這麼多的難民,縣令大人可是讓咱們盡快解決啊,不然引起騷亂可就不好控製了,我可聽說很多地方都發生災民鬧事了。”

這時廳中傳來一陣急切的聲音應該就是茗煙口中的劉縣丞了,五年時間,魏瀟已經適應了自己現在的一切,如今自己所處的東萊郡曲成縣,相當於後世的山東煙台那裏,縣城不大,父親魏仿字仲元,是本縣縣尉,平時負責縣城的治安,會些武藝,每天也一定會抽出時間教導魏瀟,知道曆史走向的魏瀟在清醒時就明白,隻有擁有一身好的武功才能更好的立足,所以也是很努力的向父親學習,除此之外更是加大練習力度,做了些簡單的沙袋綁在身上,負重練習,幾年下來也是進步飛快,父親魏仿也甚為欣慰,感覺兒子懂事了許多。與父親交談的是本縣縣丞,劉淵字子敬,和父親一起在縣衙共事,私下裏也是相處的很好,平日也經常來家中拜訪,魏瀟與他也甚是熟悉。

“子敬,現在莊稼顆粒無收,縣城裏也沒有太多的餘糧,城外的粥棚馬上就快要開不下去了,咱們身為父母官總不能放任不管吧”

“仲元,這不是我們不管,隻是咱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劉淵一臉的無奈,魏仿聽後也是重重的歎了口氣,不知該如何是好。

“父親大人,劉伯父”這時魏瀟走進了廳內。

“哦,文蕪啊,好久不見,又長高了啊”看到魏瀟進來,劉縣丞笑嗬嗬的說道。魏瀟字文蕪,父親本意是希望自己文武兼備,於是在自己十六歲成禮時取了這一字,可聽起來卻總是讓人感覺別扭,聽著就像文物,幸虧現在沒有考古隊,否則父親一定是資深專家,連兒子的名字都取成這樣。

“瀟兒,有什麼事嗎”看到魏瀟進來,魏仿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開口問道。

“父親大人,我聽說城中多了很多難民,不知父親與劉伯父準備如何”

“還能如何,隻能盡量的救濟難民,不然引起騷亂就不好了,不過現在糧食也不多,粥棚也很快就要維持不下了”父親攤開雙手,很是無奈

,這個問題也困擾了他很長時間,卻總是想不到好的辦法解決。

“父親,孩兒有些建議,不知是否能說。”

“但說無妨,賢侄有何良策,盡管說又沒有外人,說錯了也不要緊。”聽到魏瀟的話,劉縣丞眼前一亮,看來也是被難民之事急壞了,有些病急亂投醫啊。

魏瀟後世怎麼說也是受了國家多年教育,正規的大學畢業生,解決這些問題還是很簡單的,整理了下思路開口道“父親,劉伯父,我認為設粥棚隻是一時之計,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我和你父親也知道,但不設粥棚這麼多的難民餓著肚子很容易發生事故啊。”劉縣丞皺著眉頭接道。

“父親,劉伯父,據我分析,如今導致難民的原因無非是天災,匪亂,及賦稅,天災導致地裏沒有收成,匪亂及賦稅卻讓農民家裏再無餘糧,為躲避土匪有人更是不得不背井離鄉。”

“賢侄說的極是,我們也知道可就是不知該怎麼解決。”看到魏瀟說的頭頭是道,劉縣丞心裏也多了份希望,希望魏瀟真的有辦法解決現在的問題。

“所謂民為國之本,而土地卻是民之本,我認為解決耕種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如今隻要為農民解決耕種的種子,多挖溝渠引水解決幹旱,再集中兵力打擊匪患,向朝廷建議減少賦稅,我相信難民問題一定會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