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這個有著悠久文明曆史的國度,“兔”絕對是個美好、討人喜愛的字眼。這或許是因為日常生活中,兔子給人的感覺是靈動的、活潑的、可愛的。所以,平日隻要一提到“小兔子”這幾個字,總能讓聽者心情愉快和振奮。
在動物科中,兔屬兔形目、哺乳綱科,最早時候屬食蟲動物,後演化成為食草動物。在種類上,兔分為野兔和家兔兩種。野兔出現距今已有大概6000萬年的曆史了,而家兔則是由野兔馴化而來的。
當今世界上的兔科分為9類,大概50種。在中國,兔子可分為草兔、華南兔、東北兔、灰尾兔、塔裏木兔、雲南兔、海南兔、雪兔等。在這些種類的兔子中,分布最廣的是草兔,也被稱為蒙古兔。
兔子的身長通常在10~50厘米之間,同其他動物相比較,最為突出的特點是上唇縱裂,耳既長又大,尾短呈簇狀,毛既濃密又粗硬,毛色主要以白、灰、棕、黑等為主,前肢短而後肢長,利於跳躍。兔子大多居住在開闊的多草地區,也有一部分喜歡棲息在樹林中。其喜食的食物主要有青草、野菜、嫩葉等。
或許正是因為“兔”是“美好”的代言者,所以才使它成為人們的生肖之一。
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兔”是這樣被解釋的:“兔,獸名,像距後其尾形。”通常,在甲骨文、篆文描畫中,“兔”的形象多是以長耳短尾出現的。
雖然中國的漢字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可是由“兔”生發出的漢字卻不怎麼多,但都有一定的特點,而且有一定的意思。如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具有安閑、安樂,同時又有逃跑之意的“逸”字。細研之後可以發現,由“逃跑”之意可以延伸出兔子跑得很快,因為跑得快,所以才可稱其為“逸”。這或許就是“逸”字由來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另有古文解釋說:“冤,屈也。”(源自《說文解字》)。其大概的意思是:在密密的網羅柵欄內,由於兔子無法逃脫,所以無奈之下唯有屈從,舒展不得,從而使得精深的中國漢字中又多出了“冤屈”一詞。
由“兔”生發出的漢字還有堍、菟等,在這裏不再一一解述。
漢代王充的《論衡》中這樣解釋道:“卯,兔也。”這也就是說,“兔”同十二地支中的“卯”互為對應,從而使得它們成為人們的生肖之一“卯兔”。
在《說文解字》中有這樣的說法:“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卯時”在十二時辰中是早晨的5時到7時這一時問段。追根溯源,“卯”字意指草木破土萌芽的一種生命跡象。也就是說,在這裏“卯”代表春之意,預示著前方是光明的前景,生機無限的前景,從而引申出了“勃勃生機”一詞,又進而引申出了兔的活力四射、可愛好動、惹人喜愛。
總之一句話,兔子帶給人們的想象空間是美好的、愜意的、充滿快樂的。
大家都知道,可愛的兔子還有“卯獸”。若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古老的中國民間曾有這樣一種說法——在人類的十二生肖中,兔是同十二地支中的卯互為對應的。葛洪,一位曆史上的道教權威,他在《抱樸子》中說:“卯日稱丈人,兔也。”
若追溯,關於卯為兔一說最早有記載的是秦代簡書,出土於湖北雲夢。由於在古文字中,“兔”與“卯”的形狀極為接近,因而在有些人看來,十二地支是十二生肖的象形字。據說,卯字的由來,絕大部分取自於兔形。如此一來,就把兔同卯的淵源上溯到了一個更古老的時代——倉頡造字的時代。
由於兔子在中國代表著吉祥如意,又預示著祥瑞,再加之古典名著中有“白兔壽千年,滿五百則兔白”之說,所以,古時候宗廟在進行祭祀時特選用兔來供奉,而且選用的還都是肥碩的兔子。據說,超大號兔子被稱為“兔猻”。因而,在中國的剪紙藝術中,往往會選擇用胖娃娃喂兔子來表示卯年。
雖然與兔子相關的漢字很少,可若提及與兔相關的典故則一點也不少。比如,《戰國策?齊策》中的典故“狡兔三窟”,說的是為討得薛地的民心,馮諼特地為孟嚐君焚燒債券,在孟嚐君後來不被齊王信任而來薛地的時候很多人夾道歡迎。馮諼對孟嚐君說:“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複鑿一窟。”由於曆史上人們所處的環境不一樣,所以對此策略的評價也是說法不一。
“迂疏早不營三窟,流落今寧直一錢。”此詩句是詩人陸遊的深深感慨。雖然單從字麵上來看是表達後悔的意思,但是若朝深層次挖掘,實際上是他在褒獎自己一生的孤傲行為。“孟嚐習狡兔,三窟賴馮諼。”這句詩是李白大詩人作出的頗為客觀的評價。“鵬礙九天須卻避,兔藏三窟莫深憂”道出了杜甫對兔子的肯定。蘇軾則在自己的詩句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君不見夷甫開三窟,不如長康號癡絕。”在蘇軾看來,狡兔三窟是極其下流的勾當,是拿不上台麵的。
在《戰國策》中還有一個典故叫“兔犬相爭”,由來大概是這樣的——在齊國有一種行動特別敏捷的兔子,一天,有一隻狗想要將兔子捉住。這裏需要說明的是,這隻狗也跑得很快。二者圍著一座山丘豁出命地狂跑。據說,它們圍著山丘跑了三圈,外加爬了五回山坡。最終,它們都將自己全身的力氣用盡了。其結果是,行動敏捷的兔子死在了也十分能跑的狗的前麵,而狗隨後一命嗚呼。結局對於兔子和狗來說無疑是可悲的,但也有人喜出望外,那就是獵人,因為他未費絲毫力氣就將兔子和狗捕獲而歸。賢人淳於髡在向齊王進諫時,借此典故這樣說道:“同類相食,反為異類坐享其成,其愚可悲。”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勾踐平吳後,範蠡在給大夫文仲的信中寫道:“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文仲收到範蠡寫給他的信以後,為避禍就以生病為由不再去上朝,可越王勾踐還是不肯罷休,異常絕情,仍賜其劍,逼文仲自己了結自己。這就是“兔死狗烹”的由來。200年之後,漢高祖劉邦的大將韓信在劉邦的大業即成之時形容自己當時的處境也搬出了“兔死狗烹”這一典故。
“大凡古來有識見的英雄,功成名就,便拂衣而去,免使後來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禍。”這是《水滸後傳》中的明智之人的經典總結,是古代謀臣賢士的救命明鏡,不可不深思其含義。
此外,從古代流傳至今的有關兔的奇風異俗也有許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兔在中國人眼中是一種十分祥瑞的動物。據說,自古時起,由於人們認為兔子可以避禍驅災,所以在農曆的正月初一把用麵製作而成的兔頭同盛水的竹筒和年幡麵具掛在自家的大門上。
相傳,在山東漁業很發達的地區還有這樣一種關於兔的風俗——妻子在每年清明穀雨時要在丈夫進門的瞬間,趁丈夫不注意將一隻玩具兔塞入其懷內。據說,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丈夫懷揣著具有吉祥如意象征的白兔,出海捕魚可在一整年內都平平安安地順利而歸,而且每次捕魚都收獲頗豐。
關於兔子的風俗還有很多。比如,有些地方在一個家庭有孩子出生之後,親朋好友就會送上有兔子的畫。據說,這種風俗影射出來的意思是,祝福受贈者剛出生的孩子一生吉祥如意,幸福,步步高升。
通常,人們在形容時光易逝時,常常會用“烏飛兔走”這個表達。在這裏,“烏”即“金烏”。據傳,在太陽中生活著十三隻金烏,所以這裏的“烏”代表太陽。而“兔”在這裏代表的是月亮中的“玉兔”。
至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年代比較久遠的月中玉兔圖畫是在位於四川省的郫縣出土的東漢晚期石棺畫。其畫麵的大概輪廓是這樣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在畫中各舉著日輪、月輪,在日輪裏有金烏,而在月輪裏則有玉兔。
唐代詩人韓琮曾寫出過這樣的詩句:“金烏長飛玉兔走,青鬢長青古無有。”意在勸青少年要珍惜易逝的時光,發奮自強。
可以說,“月兔”在中國的神話故事中是一枝奇葩。相傳在古時候天上有10個太陽,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後來,一位神箭手羿射下了9個,拯救了凡問萬物。為表彰羿,王母娘娘賜給他一顆長生不老藥。不過,這顆長生不老藥羿卻未能吃到,其妻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抱著家裏養的兔子飛上了月亮。為懲罰嫦娥,王母娘娘就讓嫦娥和白兔長駐在了月宮。自此,嫦娥便日夜與孤單寂寞為伴。當然,對於嫦娥而言,白兔便成為她唯一的精神慰藉。在古代的民間,此類題材的年畫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既然兔子如此招人喜愛,曆代文人墨客在吟詩作賦時自然少不了它。“月中何有?玉兔搗藥。”這是晉代傅玄《擬天問》中的句子。六朝左思《吳都賦》中有這樣的句子:“烏兔籠日月,正走窮棲宿。”李白《擬古十二首之九》中又有:‘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
在漢代的時候,梁孝王建的一座園子被取名為“兔園”。由此可見,兔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怎樣的分量。不過,此“兔園”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又被人們稱為“梁園”“梁苑”,而在《史記》中又被謂之“東苑”。
有關兔園的事情,在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詳細記載。據說,梁孝王十分熱衷於建造宮室苑囿,由他建造的兔園在書中的記載是這樣的:“園中有百靈山,山有膚寸石、落猿岩、棲龍岫。又有雁池,池間有鶴洲鳧渚。其諸宮觀相連,延亙數十裏,奇果異樹,詭禽怪獸畢備。”可以想象,當時梁孝王常與各路賓客遊弋園中,賞石賞花賞樹賞月,吟詩作賦,是何等愜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