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起源於上古時期,創立於漢朝。道教海納百川,包羅萬象,以道學、仙學、神學和教學為主旨,融入醫學、巫術、數理、文學、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等學問。道教講求度世救人、長生成仙,奉老子為教祖和最高天。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是一個文化的盛世。這段時間,百花齊放,各自鬱馥,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留於後世太多深邃的文化。直到達摩祖師一葦渡江,經曆朝曆代,流傳最廣的儒道思想,與之融合,相互依存。許多人受歲月浸染,曆史沉澱,成了亦道亦儒亦佛之人。
自然之韻,超脫於文化藝術,而又蘊含其靈性與精髓。一株草木,可以了悟人世的代謝;一抹斜陽,可以讀懂垂暮的心情。河山常在,故人已改,混沌於天地間的靈光紫氣,亦自寥落無痕。
老子著《道德經》,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據說,寫完《道德經》的老子,騎一頭黃牛,踏過函穀關如珠的朝露,後不知所終。
道家倡導“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論、物有物性”之法則。老子曾說:“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伴。功名存於心,創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創煩惱之情增。”
“文景之治”為中國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此番道家思想,於治民上,為最輝煌的一筆。漢武帝時期,“獨尊儒家罷黜百家”,道家受到壓製。直至魏晉,談玄之風興起,老莊思想,成了道家的正統。
莊周順應天地萬物,遵循真實的內心,在亂世持有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不羈的精神自由。莊子不爭,他退隱塵世,清修守靜,淡看生死,寵辱不驚。他的作品浪漫詩意,文筆如風,恣意流淌,變幻無端。莊子順從天道,摒棄人為,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葛洪將道教神仙方術和儒家綱常名教相融,為上層士族找到了一些長生成仙的修煉理論,亦奠定道教基礎。唐代尊老子為祖先,奉道教為國教。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皆極度推崇道教,規定“道大佛小”。唐玄宗時期道教最為鼎盛,並編纂了曆史上首部道藏《開元道藏》。
道風盛行的唐代,道士和道姑,地位極高。身在廟堂,可以過上十分優裕的生活,自由結交天下友朋。著名才女魚玄機曾出家為道姑,在清幽的鹹宜觀修行。她在觀裏品茶悟道,煮酒論詩,當時長安城內,無數文人雅士、風流才子皆去觀中拜訪,縱情尋歡。
溫庭筠有一首詞作《女冠子》,描寫一位女道士美麗的容顏。“含嬌含笑,宿翠殘紅窈窕,鬢如蟬。寒玉簪秋水,輕紗卷碧煙。雪胸鸞鏡裏,琪樹鳳樓前。寄語青娥伴,早求仙。”
北宋承襲了唐朝奉道的風氣,宋真宗和宋徽宗曾掀起了兩次崇道熱潮,編修道藏,大建宮觀,冊封神仙。王重陽創立了全真教,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認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靜定、心地清靜即是真的修行。
明朝皇帝對道教亦有所尊崇,明成祖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對張三豐及其武當派極為崇尚。明世宗以道教為信仰,他熱衷方術,愛好青詞,寵信道士,而道教的興盛亦隨著帝王的鍾愛,抵達登峰造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