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懷柔之策(1 / 2)

周雨婷在典廄署的時候,翰林院的翰林、都察院的禦史以及六科給事中,三五成群地聚在各自的衙門裏,私下裏談論著吳少卿家中被砸一事。

所謂朝堂上的清流,指的就是翰林、禦史和六科給事中這些言官,他們也是朝中士大夫階層的代表人物,褒貶時政,上疏言事,彈劾朝中大員,是朝堂上一股巨大的政治勢力,也是皇帝掌控百官的重要的力量。

這些清流有一個最明顯的特征,除了極少數受皇恩而成為言官的人外,其餘的都是科舉出身的進士,隻有兩榜正科出身,才有資格成為清流。

吳少卿家中的事情使得朝堂上的清流們義憤填膺,故而聚在一起商議著要給吳少卿討一個公道,同時也是維護士大夫階層的利益。

由於受到了家中巨變的刺激,吳少卿一上值就去了翰林院,來到他的公房裏伏在案前奮筆疾書,要上書彈劾妖道元霞上人蠱惑聖心、讒言誤國以及雇凶殺人。

翰林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等翰林院的上層官員都前來公房看望吳少卿,既對他家中的遭遇表示同情,也對凶徒的惡行表達了憤慨,紛紛站在了他的一邊,對其表示了聲援。

寫好了彈劾的奏疏後,吳少卿徑直趕去了文淵閣,將奏疏交給了內閣次輔楊榮,然後立在文淵閣的院中等待。

楊榮自然清楚元霞上人沒有吳少卿所彈劾的那些罪責,說穿了不過是皇後用來掩人耳目的幌子而已,可他又不能明說,隻能采取拖延的對策,打算將這件事情拖下去,等到太子進京後就會真相大白。

可是隨後發生的事情令楊榮頗為意外,那些在文淵閣當值的翰林們竟然相繼放下了手中的事務,默默地站在了吳少卿的身後以示對他的支持。

文淵閣的各項事務需要那些當值的翰林們來處理,他們這一罷值,文淵閣的運作頓時停滯了下來。

楊榮清楚吳少卿家的遭遇引發了翰林們的眾怒,他知道自己無法強令那些同仇敵愾的翰林複職,因此急匆匆進宮向張皇後稟告,請張皇後予以定奪。

張皇後聞訊後麵色一寒,她現在已經夠頭疼張旺和吳少卿的事情,沒想到那些翰林還來湊熱鬧,心中頓時大怒。

她本想嚴懲那些罷值的翰林,以儆效尤,但是被楊榮勸阻。

文淵閣這些翰林的態度就是朝堂上那些清流的態度,一旦這些罷值的翰林受到懲處,那麼朝堂上的那些清流必定群情激動,做出更為過激的事情中來。

清流們既然以士大夫階層的佼佼者自居,自然也有著士大夫不畏權勢和生死的風骨,在他們看來名聲比生命還要重要,肯定會奮起抗爭,給吳少卿和那些懲處的罷值翰林討一個公道。

即使是有些清流不想卷入這件事情中來,但迫於大勢所趨也不得不加入其中,否則會落一個欺世盜名、沽名釣譽的惡名,名節和聲譽可就要全毀了。

屆時,皇後麵對的將是整個朝堂的清流團體,那些清流“遇強則強”,越是麵對位高權重的大臣就顯得越強韌,這樣才能彰顯其風骨和名節。

皇後母儀天下,可謂是除了皇上之外大明第二尊貴的人物,那些清流麵對皇上都敢死諫到底,更何況麵對張皇後,如果張皇後采取激烈的手段,豈不是正好給了他們一個揚名立萬的機會?

楊榮也是清流出身,自然對清流的事情一清二楚,故而勸阻張皇後懲處那些罷值的翰林,以免激起更大的波瀾。

張皇後並不是那種剛愎自用之人,經過楊榮的勸解後心中怒氣逐漸消散,前去禦花園見楊士奇和騫義,聽取兩人的意見。

楊士奇和騫義與楊榮一樣,也不讚成懲處那些罷值的翰林,以免激化事態,同時也是中了籌劃此事的幕後之人的圈套,對方現在巴不得張皇後與朝堂的清流們勢成水火。

兩人看來,當今之計唯有采取懷柔之策,想方設法地將吳少卿的上疏的事情拖下來,以避免與那些清流們正麵衝突。

從李雲天離開京城的日子算起,倘若太子出行一切順利的話,數天後就將抵達京城,屆時隻要將洪熙帝駕崩的真相公之於眾,那麼無論張旺自殺一事還是吳少卿家中被砸的事情,所有的麻煩都會迎刃而解。

故而,在楊士奇和騫義的建議下,張皇後讓楊榮著手處理吳少卿的上疏,召集內閣和五府六部的大員進行協商,算是給了吳少卿一個交待。

元霞上人是洪熙帝所選,又在主持洪熙帝的齋戒祈福儀式,再加上吳少卿手中並沒有什麼證據,故而要想彈劾他也並非易事。

再者說了,內閣和五府六部中的楊榮、黃淮、夏元吉和張昊等人早已經清楚事情的原委,豈能任由元霞上人就這麼被彈劾了?表示等元霞上人給洪熙帝做完法事後再處理此事,以免影響了洪熙帝給大明祈福。